近日有网友称,广东广州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通知中多次强调该建议。通知提到,“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高度重视和关注”“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孩子。 对于学校的善意提醒,一些家长却并不买账。为此,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回应:尽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该建议并非强制要求,多次强调是担心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提出此建议无可厚非,但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任何对家庭产生影响的决策都应该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的感受,留足缓冲时间,并在能力范围内积极提供解决方案。毕竟父母无法接送孩子时,老人接送仍是必然选择,甚至部分家庭可能因经济压力无法选择其他接送孩子的方式。此时,若学校将安全责任完全推给家庭且缺乏支持措施,容易造成家校矛盾。 接送孩子上下学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但并不意味着这只是家庭的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区多方协作,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为了解决现实难题,学校可以参考其他学校或区域的有效做法。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推出“定制公交”专线,配备随车安全员和智能签到系统,解决偏远地区学生接送问题;云南文山市开通18条校园定制公交线路,日均运送600余人次,并配备实时监控设备保障安全;海南陵水县引入第三方专业校车服务公司,通过GPS定位和视频监控实现全程智能化监管。 此外,学校还可以科学设定放学管理方案。比如采用“学生传送带”模式,设置等候区、接送区、安检区和家长等候区四个区域,实现有序分流。智能放学管理系统可实时调整放学时间、语音提醒家长、显示车辆进场情况,减少等待焦虑;在家委会的基础上建立家长互助小组,与邻居或其他家长协商轮流接送,减轻家长负担。 学校的安全建议遭遇现实困境,真正需要完善的是家校共育的生态体系,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升级。但在制度建设还未完善的阶段,学校应多体察家庭的现实困境,毕竟当老人接送孩子成为许多家庭的无奈选择时,家长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禁止或责任分割,而是借助学校的力量为孩子铺就一条安心上下学之路。而教育的温度既体现在对学生关爱有加上,也体现在对家庭的体谅和体察上。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