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编读往来

    我也要致敬体育教师    |    李红军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节当天出版的特刊用大量报道致敬常常被忽视的体育教师,让我眼前一亮,体现了这份报纸的担当。

    在绩效优先的教育大环境下,就连小学都会牺牲体育课,为文化课让步。我的孩子现在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一天他哭着回到家,说自己最喜欢在体育课上打篮球,可语文老师非要占体育课,结果这天的体育课没上成。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体育在高中的缺失更让我触目惊心。现在中考要考体育,学生到了初三就要进行很多训练;高考不考体育,体育就迅速“退居二线”。每次看到教室里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大多数都戴着厚厚的眼镜,我都非常担忧。

    目前,很多高中每周有1—2节体育课,在我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体育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磨炼人的意志,而且可以让人的精神感到愉悦。努力工作40年,依靠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需要一副好身板。好身板是1,后面的都是0,没有了前面的1,后面再努力都没有意义。

    体育和语文、数学一样,本来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今天怎么强调体育都不过分,我也要致敬体育教师。希望贵报继续呼唤尊重体育、尊重体育教师的风气。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

    找到专业成长的密码    |    陈仁翠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找到破译专业成长的密码。浙江省杭州市特级教师夏永立在《中国教师报》名师版发表的《找到专业腾飞的“翅膀”》给予我很多启示。 

    一是阅读。夏老师读书有三种“姿势”:寒暑假在家里“坐着读”藏书;工作之余在阅览室“站着读”专业杂志;每晚休息前在床上“躺着读”杂书,他把阅读融入了生活和工作。

    二是写作。夏老师以写作为“自我培训”,遇到教育热点就拿笔鼓呼,多家报刊为他开设专栏,他也在写作中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他在“做”中“写”文章,在不间断的“写课”中反思教学与课堂,提出“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深奥”的教学主张;他善于借助生活中的一景一物激发教育写作灵感,写作领域和视野被极大拓宽。

    夏老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四重境界”即会上课、会反思、会交流、会传播。我的理解是,教师一定要深耕教学,探索和融入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形成经验给别人以启示与帮助;特别是要学习与坚持教育写作,积极分享交流,将有益的经验传播。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巢湖市中心幼儿园)

    这份报纸,教会我要“好好说话”    |    申承钰

    前些日子,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篇《那些沉默的学情不应被遮蔽》,该文读来酣畅淋漓,令人称快,作者褚清源深度反思当下公开课的问题,他认为执教者、观课者都不应迷失在公开课虚假的繁荣中,而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特别要关注那些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被老师忽视的学生,这样的课才有关怀、有价值。相较于给公开课简单地贴上负面标签,此文显示出理性的光芒,体现出作者慎思明辨、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此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看到教育写作的意义,只有基于实际,做到冷静表达,教育写作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要实现个人认知的进阶,就要学会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好好说话,从而进行有效反思,这样不仅能让个人冷静看待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也能提醒个人努力挣脱个人经验、价值观念的局限,开阔视野。《中国教师报》教我学会如何在写作中做到“好好说话”,以问题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耦合,让课堂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