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特级教师谈教学·叶 柱④
“散点”与“结构”的完美呼应
叶 柱

    众所周知,如果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点常以封闭、孤立、散乱的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被精准提取与深层内化的难度就会很大,学习负担也会因此加重。所以,整体观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应关注知识与意义之间的“破壁”和连接,将“散点”有机聚合成“结构”,切实提升认知张力。

    一组好材料,让意义融通

    学习材料是学科实践高质量展开的重要载体。一组富含关联的结构化材料,不仅有利于教师统整学习活动、提升体验品质,还能促进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意义勾连,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位小数的情境含义”与“小数各部分名称”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教师普遍重视前者的教学,对于后者则视为“数学规定”,习惯采取“直接给出”的教学方式:小数点前面的是“整数部分”,后面的是“小数部分”。很多学生不理解,只能生硬记住。我在教学中,结合购物情境呈现了“2元”“0.5元”“59.9元”三个价格,组成一组探究材料,请学生展开活动:如果1元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这三个价格分别可以怎么表示?经过实践与分享学生发现:2元就是2个1元;0.5元就是1元的5/10;59.9元就是59个1元,再加1元的9/10。由此,他们逐渐体会到,59.9中的59与2一样,本质是“整数”,小数点后的9就是0.9,与0.5类似,是个不满1的“小数”。以此为基础,我点明这个小数中蕴含着“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这个案例中,两个知识点因一组好材料而“结缘”,数学意义由此实现了本原融汇。

    一项大任务,促主题共生

    许多时候,整体观表现为“大单元视角”。基于这样的立意,教师学习任务的设计就不能“我的眼里只有你”,仅盯着某一个主题(知识点)的独立教学,而应突破藩篱、扩展视野,预约更为宽泛的主题生成点支持学情的丰富呈现。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如果教学任务只是单一指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便很难将学习触角辐射到该单元后续的相关内容,也就无法彰显图形面积学习的“一致性”意义。为此,学校有位青年教师执教此课时,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的学习任务。此任务的行动路径非常多元,以满足“面积12平方厘米”为要义,形状不设限。课堂现场,学生画出了“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图形(“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为本单元内后续学习内容)。在验证“面积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聚焦“数面积单位个数”“先隔补再数”等策略,强化了“面积本质是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一致性理解,渗透了“转化”这一贯穿全单元的数学思想。可以说,任务简约而不简单,小切口、大纵深,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表征,支持本单元所有学习主题的同生共长,有利于揭示面积探究的逻辑密钥,深化单元学习的整体建构。

    一条新线索,助脉络重建

    着眼系统整体,优化局部架构,这是课程实施应具备的能动性。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原定的教材编排顺序,确立更利于生长的学科进阶线索,对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及架构方式进行适度重组,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脉络。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例。教材依次编排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数量关系”等小节。许多教师有同感,后两个小节的内容有些突兀,看上去与单元主线缺乏紧密关联。为此,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教学重构,确定了以“积的变化规律”为生长点的单元学习新逻辑。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积的变化规律”。立足乘法学习的已有经验,充分探究,自然生成;第2课时,“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初步完成“数量关系”教学,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末尾有0的乘法”。比如140×30,依托“14×3”的旧知,聚焦“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会扩大100倍”,突破“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两个0”的算理难点;第3课时,“笔算乘法”。重点关注“中间有0的乘法”及一般乘法,将积的变化规律再次运用到笔算过程的细节中;第4课时,“格子乘法”拓展课,渗透数学文化。就这样,“积的变化规律”从原先的“一颗果核”(藏在单元深处),化身为“一粒种子”(激活单元基因),为提升单元育人的张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凝聚“散点”、生成“结构”的教学策略,一定不止以上三种。概而言之,以整体观为指引,深入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连线”“结面”“成网”的实践通道,是新时期课改的应然选择。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