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依赖少数班级或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缺乏成熟的模型模板、资源体系以及强有力的行政支持,转型不仅周期漫长,见效缓慢,也容易让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堂改革望而却步。除了认知层面的不足,更现实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课改成果似乎遥不可及。
课改固然需要长期坚守,但如果能让参与者在课改过程中持续收获“微成功”,就能为改革者注入持续前行的信心。正如马拉松比赛中沿途设置的能量补给站,“速赢项目”正是课改路上的关键支撑。
在组织变革的经典模型——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科特的“变革八步法”中,“创造短期胜利”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该理论强调应设立阶段性目标、及时激励参与者,从而增强团队对变革的信心。“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将“单点突破”与“项目速赢”作为起步策略,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何为“速赢”?指的是在短期内(数周至数月)即可实现、成本较低且效果显著的小型改进项目。其核心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快速见效,周期短,成果立显;二是低风险,实施难度小,试错成本低;三是高可见性,成果易于被师生、家长感知;四是与长期目标一致,为深度改革奠定基础。
哪些项目可作为课改的“速赢”之选?基于实践探索,我们推荐以下四项。
项目一:自主预学——课改的“试金石”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最核心的素养,终身受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自主预学是培养自主学习力的关键一环。高质量的预学能避免课堂陷入低效的信息提取,将宝贵的时间聚焦于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说,自主预学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前奏。
实现自主预学,绝非简单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并系统培养四项基础能力:阅读与笔记力——有效提取和记录信息;联系与结构力——关联知识并梳理框架;尝试与体验力——初步探究并形成感受;提问与共学力——发现问题并准备交流。
这些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系统指导与持续训练。以笔记力为例,需要设计统一符号体系,通过反复练习形成习惯;提问力则需要在预习中预留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请教性”(如“我不会”)或“考查性”(如“我想考别人”)的问题,并通过师生点评不断提升质量。
相比颠覆性的课堂重构,指导学生预学技术门槛较低,难点在于建立“布置—检查—反馈”的闭环并坚持训练。大量实践表明,扎实推行自主预学的班级与学校,教学质量均有显著提升。
因此,“学为中心”课改共同体将自主预学视为课改的“试金石”。若预学都难以落实,更深层次的课堂改革便无从谈起。
项目二:对子互学——激活参与的“快捷键”
在教师“满堂灌”或仅与少数尖子生互动的课堂中,常见学生走神、瞌睡等逃离现象。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如何让所有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标配。然而,许多教师仅在公开课“表演”合作,常态课却不愿尝试,常抱怨“太耗时”“效率低”。合作流于形式,根源往往在于任务不清、规则不明、训练不足——有效的合作绝非简单拼桌。
合作学习可分为“对子互学”和“小组群学”。小组群学组织难度大,需要较长训练周期;而对子互学(同桌合作)则简单易行:不需要调整座位,只需要按规则进行训练。它是一种“短平快”的合作方式,训练到位即可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
当然,对子互学也要有明确的规则训练,例如:全体起立、身体靠近;目光聚焦、发言有序;善用肢体语言、击掌结束。坚持训练直至形成习惯,课堂参与度将焕然一新。
项目三:任务驱动——告别“碎片化”问答
传统“教为中心”的课堂常被琐碎提问填满(一节课提问可达上百个),灌输的是零散而惰性的知识。
“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提倡以少而精的“大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经历“独学—合学—展学”的完整过程,在探究中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不过,设计高质量的“大任务”对教师是一大挑战。
课改起步阶段,不必强求所有教师立即设计出“关联递进、指向高阶”的完美任务。一个可行的速赢策略是:合并零散问题。将传统课堂中大量细碎提问整合成结构清晰、指向核心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尝试整体解决。例如教学《繁星》一文,可将原本拆分的十几个问题,整合为:“巴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到了怎样的繁星?产生了哪些感受?”请学生从文中圈划关键信息,填入表格,并与同伴交换、修改完善。
这一转变推动课堂从“碎片问答”走向“任务探究”。
项目四:当堂反馈——确保“堂堂清”
“当堂反馈”指每堂课预留充足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变“纯听讲”为“讲练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听讲”的信息留存率仅5%,“实践”可达75%,“教授他人”则高达90%。
有人认为“讲清即可,练习可以课后完成”。于是常见下课铃响,教师仍在滔滔不绝。这看似“卖力”,实则低效。“堂堂清”是成功课改学校的宝贵经验——趁热打铁,课内所学当堂巩固。
为保障练习时间,一些学校在课堂进行30分钟时播放提示音,提醒教师停止讲授、布置练习。此法虽略显机械,但在起步阶段是落实“当堂反馈”的有效手段。
实践反复证明:落实“当堂反馈”能立竿见影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坚信:不能提升质量的改革是空谈。当然,质量提升应通过科学、人道的方式实现,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深度和情感投入,从而赢得分数。
上述四个项目虽然仅是“学为中心”课堂变革的冰山一角,但任一项目的扎实落地都标志着课堂向理想迈进了一步。选好速赢项目,让师生尽快看到成效、收获信心,如同为课改注入一剂“兴奋剂”。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