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教师报创课进校园(第七站)发布的会议共识中,我改造了这句话: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课改经验都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落地,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合适的方式。 眼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并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要求已经很明确了,但不少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可以说困难重重,甚至很迷茫,不知道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先做对,再做好。”在她看来,开始做得丑不怕,就怕做错了,一旦错了,自然会遭遇失败,到头来就会不信任跨学科这件事。所以,先做对再做好,是推进跨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战略设计。起始阶段可以慢一点、稳一点,行稳才能致远。 那如何“做对”呢?借力,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是一种高级的课改智慧。一线教师要善于借力,没有必要去“重新发明轮子”。借力思维有很多表现形式,可借趋势之力、平台之力、认知之力、技术之力。当然,借力的前提是能够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经验。 识别经验,意味着在教育变革中主动寻找、辨析并转化他人的成功实践,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出发。就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我知道重庆巴蜀小学、深圳红岭实验小学等已在这方面探索出比较成熟的经验。两所学校从儿童的真实问题出发,将跨学科从一种课程形态转变为一种理解儿童的方式,并产出了一整套可迁移的落地方法。 识别只是起点,行动才是关键。学校需要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确立行动指南,从一个最佳切入点开始变革,并在推进过程中持续跟踪效果,随时调整,让经验真正落地生根。概而言之,识别经验可以说是教育变革的“加速器”,通过系统性学习和创造性转化,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借他人的火把,点亮自己的道路。这不是偷懒,而是智慧;不是盲从,而是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