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我的教学主张·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刘贤虎“深趣数学”
32年研磨进阶“深趣数学”育人新范式
刘贤虎

    “深趣数学”的探索始于1993年,当时中师毕业的我刚在湖北农村小学初登讲台,看到学生面对数学难题的迷茫、应对枯燥计算的无奈,不禁思考:被誉为思维体操的数学,为何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为我的教学变革探索指引方向。通过研读情知互动教学理论、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及中国传统教育智慧,我逐渐明确了核心主张:数学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深刻思维”与“趣味体验”间寻求平衡,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深趣数学”的核心内涵可从三方面界定:一是学生维度,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保障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二是学科维度,立足数学本质特征,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发展;三是教学维度,瞄准“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素养目标,实现“情”与“知”的互促共进。这一主张随着课改进程从模糊想法逐步发展为可实践、可推广的育人体系。

    萌芽:让数学变有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教师在课堂上机械讲解公式,学生被动埋头刷题,“情感”与“认知”的割裂让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彼时,我从湖北来到广东东莞,怀揣“让数学变有趣”的信念进行情知互动课题研究,开启“深趣数学”的初步探索。

    教学情境创新是突破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对贴近生活、可触可感的事物兴趣浓厚,便尝试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设计“分糖果”实践活动:把6颗糖果平均分给3个学生,恰好分完;若分给4个学生,则剩余2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轻松理解了“余数”的概念。

    为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我开始打造“课始引趣—课中悟趣—课终留趣”的教学节奏。课始,用数学魔术、数字猜谜等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课中,组织同桌拼图、错题找茬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课终,布置“统计家庭一周水电用量”等实践任务,将数学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这些举措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这更让我确信教学中的“趣”绝非表面热闹,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领悟学习的意义。

    这一阶段,我和团队总结出“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了《实施“情知互动”提升概念教学》等论文。我个人也在实践中成长,获评东莞市学科带头人。2014年,课题组成果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深趣数学”的雏形由此在实践中初步形成。

    迭代:让“趣”服务于“深”

    2016年,我开始担任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身份的转变让我肩负起更多责任。通过实践反思,我深刻意识到数学教学仅有“趣”远远不够,必须注重思维深度,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

    为了让“趣”更好地服务于“深”,我立足深度学习理论,从“问题链”入手推进教学改革。以往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直接灌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学生理解困难。我和团队构建“核心问题—主问题—子问题”三级问题链:核心问题设为“如何用小数表示不满1的数”,分解出“1米如何划分能得到0.1米”“0.2元与2角有何关系”“0.2与0.3之间是否有其他小数”等主问题,还为每个主问题配套“量长度”“换零钱”等实践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小数意义,还能自主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

    同时,我们优化教学过程,逐步形成“问题引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推出“一课两单”。“教师单”明确教学目标并嵌入评价量规,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单中,详细标注“学生能从边和角两方面验证特征”的观测点,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生单”侧重引导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记录“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发现对边相等”这类学习心得,帮助梳理思维。我们还重构课堂空间,采用U型座位布局,建立“四级声控规则”(独立思考零音量、同桌交流一级音量、小组讨论二级音量、全班分享三级音量),营造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互动。

    复习课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我们提出将复习课目标从单纯“知识技能”拓展到“知识+方法+素养”的综合培养,通过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实现深度学习。2018年,我将复习教学探索整理成《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书,该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这是对我们教学理念与实践成果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向。

    基于上述教学模式的完善,我们在3所基地校同步开展实践,其中寮步镇西溪小学运用“问题链”教学后,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从平均3分钟提升到8分钟,课堂上“我有不同想法”“我补充一下”等积极发言成为常态。2020年相关媒体报道“深趣数学”成果时,评价“以高阶思维树立深远目标、以逆向思维进行深度设计”,“深趣数学”由此从课例探索走向模式构建。

    辐射:从教学模式升级为育人体系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2022年新课标颁布后,数学教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核心目标。“深趣数学”也从教学模式升级为育人体系,重点关注“教学评一体化”与“数智技术赋能”,优化整合趣味性设计、问题链教学,构建并应用“深趣”四步教学设计框架,成为推动“深”与“趣”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关键路径。

    四步教学设计框架以“目标—设计—活动—评价”为核心逻辑,既保障教学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又通过环节设计融入趣味元素,让深度思维与趣味体验相互支撑。具体来说:第一步“细化目标”,厘清11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深化26个核心概念的结构化理解,确定单元与课时的核心目标,提炼核心问题;第二步“内容设计”,从目标与问题出发设计“一课两单”,开发学习资源,关注年段、单元间的衔接,拟定主问题与任务链,嵌入评价量规,促进教学反思,确保教学内容匹配学生需求;第三步“学习活动”,将活动分解为“多趣味、低门槛、可视化、深层次”的表现性任务链,包括认知建构、知识内化、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习得知识、发展思维;第四步“评价诊断”,针对认知水平、思维表现、情感投入开展多维度评价与诊断,实现精准评价与教学优化,形成育人闭环。

    在评价改革方面,我们构建“认知—思维—情感”三维评价体系:认知维度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设计分层测试题,思维维度运用SOLO分类理论(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评估思维水平,情感维度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测量学习态度。这些评价数据通过数智平台整合分析,形成个性化学生素养画像,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四步框架成为“深趣数学”推广的核心工具后,我以省、市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国培省培、送教下乡、联动教研等方式进行推广。2020年至2024年间,该模式在广东省内外30余所学校应用,受益师生超过万人。贵州铜仁的教师反馈,“深趣数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

    这一阶段实践成果显著,我出版了《小学“深趣数学”的行与思》等6部专著,团队8项课例获省级精品课,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中累计获奖超540项。2024年东莞市监测数据显示,实验校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实现了真正的成长:从“怕数学”到“爱思考”,从“学知识”到“用数学”。

    回顾32年的教学探索,“深趣数学”从“让数学变有趣”的朴素愿望发展为“情知互动、素养导向”的育人体系,我也从关注“教什么”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关注“育什么人”的教育者。展望未来,我始终坚信,只要坚守“儿童立场”的教育初心,让“深刻思维”与“趣味学习”同课改同频共振,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助力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