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新来的教研员?”“好年轻呀!” 3年前,我刚被遴选进入福建省三明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小学英语教研员时,但凡我去过的学校,所有教师的问候和表情都惊人相似——他们都流露出对我这个“年轻”“资历尚浅”的教研员的不信任。我想,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不约而同的认知,可能源于对年轻教研员经验、能力和专业的担忧。 但恰恰正是这样的“质疑”,却成为我进取的力量。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事实证明:年龄并不是衡量教研能力的标准。 “教研员开起讲座来头头是道,但真要他们亲自去上课,可能就没那么接地气喽!”面对老师们的调侃,我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要让老师们心服口服,需要有“深厚的功力”。于是,我开始阅读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科前沿杂志,深研新课标。为了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也为了打破他们认为教研员“只会讲座,不会上课”的刻板印象,我主动承担教学中的难点课型研讨课,如语法课、绘本课、复习课等。 当前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新教材的处理无从下手,也缺乏现成的备课资源。为了给大家答疑解惑,提供新教材新理念落实的范式,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省级研讨活动中,我主动承担了新教材试教的重任。这次经历不仅是对我教学能力的新考验,也是自我提升的新嬗变。 下课时,坐在第一排的女生用细微却坚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下课。”我安慰她:“下次还有机会。”话刚说完,身后便传来一位小男生期待的声音:“真的还有下次吗?”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也突然深刻感悟了于漪老师提出的“课堂的质量关乎孩子生命的质量,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 是的,爱课堂,则课堂温暖;爱学生,则学生依恋。我真切领悟到:我要走的不就是不仅要研理、更要传情的教研之路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教研员不就是要成为“成就教师成长,激发他们美美与共”的人梯吗?在2023年省优质课比赛中,为了指导青年教师取得好成绩,从选题到磨课、从板书设计到课件优化,我都会竭尽所能给予指导。在一次次精心打磨之下,最终我指导的那位教师收获了省优质课的荣誉。 赛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评委走到我面前说:“罗老师,这位选手居然是你的徒弟呀?真没想到这么年轻的教研员指导的课如此有深度又有创意,我很欣赏这节课!”那时,从“徒弟”的成功和评委的高度认可中,同样收获了“巨大幸福”的我不由得感叹道:我要走的不就是能激发每位教师最大能量、充分展现各美其美的人梯作用的教研之路吗? 在我看来,教研员身兼服务者、指导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教研必须立足区域实际,以解决教师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自下而上的主题教研,让教研走新、走实、走深。而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活动的效度,但单向的“一言堂”“偶有回应”“苍白无力”现象在交流互动环节常有发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教师拥有“会说话”的能力,从想说话、会说话到说出高质量的话,这样的教研正是我所追求的。 于是,我开始聚焦关键问题为教师设计不同的课堂观察工具,引导区域内教师深度参与卷入式研讨。令人欣慰的是,我策划的每一场教研活动教师都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在那“畅所欲言”的教研现场,我无比坚定地相信:我要走的不就是在“转型+转身+转变”中推动真教研的真实之路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组织的教研活动多次入选福建教研网,在福建省质量监测中,三明市英语成绩进入全省前三,我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也成立了,工作室研究的项目式案例还入选了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式学习丛书。 如今,我与老师们一起出发,彼此重拾初心,践行初心。我们互为明灯,同做幸福教研的探索者,共赴不被“平凡”定义的教研之路。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三明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