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在场的体育教育 | 王位敏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体育教师收看了中国教师报“主编会客厅·走向生命在场的教育”线上公开课,并围绕教师节特刊报道《杨振德:运动里藏着生命的光》展开学习。
学习中,老师们体会到体育是“生命在场”的教育,它让教育回归完整的“人”,通过身体的律动激活心灵,让学生在汗水中感受生命张力,实现“整个生命的成长”。体育也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它教会学生在规则中争取胜利、在失败中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毅力、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受报道和公开课的启发,我们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将从三个维度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一是营造“人人爱运动、个个重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榜样引领、赛事激励等让运动成为校园常态;二是强化家校联动,推动家长成为学生的运动伙伴,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制定体育发展三年规划,系统优化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与场地条件,确保体育育人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地学习同行经验,经中国教师报编辑部牵线,我们组织部分教师代表奔赴陕西西咸新区,到杨振德校长所在的沣西实验学校现场学习,学校还将通过“学、研、思、赛”,让体育真正成为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根基。
(作者系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党总支书记)
把孩子的心带回家 | 贺葛泉
读了《中国教师报》德育版近期刊发的《手机争夺战:让学生重返真实世界》,笔者想到很多。我们更多是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却忽视了为什么青少年会沉迷手机,这才是海面下的冰山。
很多家长表面上在抱怨孩子沉迷手机,其实是在抱怨孩子只能从家庭之外找到归属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把孩子往外“推”的那只手。笔者注意到,有的家长被裹挟到应试大战中,只关注试卷上的数字,却看不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不断刷题或者是到辅导班恶补;更有甚者把家庭的压力或自己未竟的目标一并压给孩子,孩子本就学习压力很大,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自然就会把关注点转向手机,并在算法的诱惑中不可自拔。笔者认为,要让孩子走出手机,最重要的是构建积极的家庭关系,父母要放下自己的各种错误观念,多与孩子沟通,尝试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
“争夺战”胜利与否,不在于谁夺走了手机,而在于谁能把孩子的心带回家。
(作者系山西省介休市第十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