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决策者说
家校社1+1+1>3的“化学反应”
黎建平

    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是各自任务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系统破局的育人变革。但现实推进中,家校社协同育人依然存在思想认识、权责边界、协同联动“三重难题”,如何打通堵点成为摆在现实面前的课题。

    搭好“三个载体”,合力开创协同育人新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构建平台体系,通过“数据互通、资源整合、服务协同”三位一体的链接机制,强化家校社三方的紧密互动,破解“信息孤岛、资源碎片、各自为政”的局限。

    关注家访“心”动力,提升家校黏合度。现实中的家校联系以成绩通知、家长会宣讲为主,微信群沦为“打卡监督平台”,家校间缺乏深度对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构建数字化家访平台,集学生动态学情数据、家庭结构图谱、社区支持资源等数字档案于一体,建立“需求采集—方案生成—效果评估—总结推广”闭环机制,确保家访由单次走访为持续跟踪、由任务摊派为需求对接、由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不断提升家访覆盖率、家长满意度。

    突出课程“行”动力,提升内容丰富度。课程是连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桥梁。学校不仅要通过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还要构建“必修+选修+定制”的家长课程体系,开发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课程,促进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产生共鸣。同时,政府要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咨询室试点,为三方提供精准的教育指导服务。

    集合社工“同”伴力,提升资源整合度。搭建社工平台是整合各类资源的枢纽。社会多元主体要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根据家校折射出的教育需求,用好文化场馆、博物馆等活动场所,促成医疗卫生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与共享。

    强化“三支队伍”,着力增强协同育人新动能。家校社共育,“人”是关键,“共”是方式,“育”是目标。只有解决育人队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事有人做、人很专业”的效果。

    建优教师队伍。教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导力量,唯有打通专业、机制、沟通、平台的堵点,才能建优育强教师队伍。一要强化专业能力。学校要构建“理论研修+实践实训+课题攻关”的进阶培养体系,重点围绕家校沟通艺术、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疏导、社会资源整合四个模块,打造一支既懂教育教学又善协同育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二要强化沟通技巧。教师要倾听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和要求,把准沟通的方向,也要聚焦基础礼仪与倾听技巧、冲突调解与资源整合能力等,分层分类开展专项能力提升,克服在家校沟通中存在的“本领恐慌”。

    三要强化联动机制。建立“学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嵌入式协作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学科教学与家庭教育指导融合度。同时,强化平台支撑,统筹做好优秀案例共享云空间建设和家校共育实践示范基地创建,通过“测—训—练—评”全流程闭环解锁教师能力认证。

    扶强家长队伍。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说并不是配角,而是协同育人的关键。反观当下,家长的责任缺位、能力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亟待提升“三种能力”,补齐制约家庭教育质量的短板。

    一是提升责任履行能力。家长要自觉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除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生活保障外,更要提升与孩子共育共进、同步成长的能力,通过家长会等渠道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管理、社区活动,为家校共育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二是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内卷的当下,特别是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与育儿压力的三重夹击下,相当一部分父母患有“恐辅症”。因此,家长要坚持重构认知和缓释压力并举,打破焦虑恶性循环的思维陷阱,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三是提升亲子沟通能力。亲子沟通障碍不仅会削弱教育效果,也会损害亲子关系,家长要在沟通过程中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变说教式为聆听式、否定式为鼓励式,以爱的教育和心的沟通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用好行政队伍。只有强大行政力量的高位推动以及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才能破解跨部门协作不畅、资源整合低效等现实挑战,产生1+1+1>3的家校社协同效应。因此,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家校社共育联席会议”制度,调度多方主体,定期协商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资源调配、政策衔接等问题;设立区域教育协同中心,负责需求收集、项目对接与监督评估,确保家校社在资源上共享、优势上互补、工作上联动。同时,党委、政府要落实教育“两个只增不减”的刚性要求,做到资金上保障好,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考核机制,根据合作方式、目标、深度等指标,既做到定量又做到定性,增强协同育人效应。

    (作者系湖南省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