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我作为新教师走上讲台,开始从事中学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始终立足课堂开展法治教育研究,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再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逐步深化对案例教学、渗透教学、情境教学的理解运用,丰富开展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的实践方案,凝练形成“弘扬法治的思政课”教学主张与实践总结。该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在第四届全国教博会展出。
作为获奖教学成果研究报告的撰写者,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基于成果内涵挖掘的一般性要求
撰写教学成果研究报告是申报教学成果奖必须完成的一个规定动作。撰写报告过程中要求撰写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这个角度讲,要再现某个时间阶段、某个教学单位或某个研究团队所走过的一段历程,要呈现具有引领价值的实践样态或问题解决方案。
教学成果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示范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转变育人方式产生明显成效的教改方案,包括学科教学、课堂评价、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等方面。基于实用性,撰写者要基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方案。基于创新性,撰写者要从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等维度阐述教学成果的创新之处。创新之“新”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撰写者应该清楚,成果申报项目应经过2年以上的实践检验,申报省特等奖或者一等奖的项目实践检验期不少于4年。基于示范性,撰写者要着力于阐述成果在省内外产生的“重大影响”或“重要影响”,如成果曾在某重要会议上交流展示,每年有多少团队到学校参观学习,学生获得多少项荣誉称号、竞赛获奖以及其他奖项,等等。
撰写者要科学斟酌选题,反映改革的取向和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关注点。要慎重考虑项目组成员,不要“拉郎配”式临时组合团队,应尊重项目的本来面目,项目完成者应是实际参与成员、适合成员和优秀成员。协商确定排序,排序是敏感话题,要反映成员不同的学术地位与贡献,避免权属争议。人员及排序确定之后,根据项目组成员提供的实际材料撰写报告,严谨构建体系,突出主要实践单位和主要持有人的成果亮点。体系是成果的骨架和灵魂,撰写时至少要写到三级标题,通过不同序号体现层次感,如一级标题用大写汉字加顿号、二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加下脚点、三级标题用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这样能更好体现成果的严谨性,让逻辑与行文相互支撑,塑造成果应有的深度。
基于成果评审站位的技术性要求
教学成果研究报告是评委评审的依据,要求撰写者始终站在评委视角思考问题。教学成果研究报告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映,但不是对教学实践的机械反映,要求撰写者对素材取舍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和概括性,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让报告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改革的历程,揭示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得出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结论。
教学成果研究报告要撰写到能发表的程度,不能写成一般性工作总结,报告呈现的是严谨的逻辑体系,在标题斟酌、框架设计、话语表达等方面要符合高质量的学术规范。撰写者要有自己的主见,摒弃偏见,对学科专家的批评建议,既要认真揣摩、充分吸取,又要适当取舍、合理扬弃,不必盲从。要充分彰显项目的亮点、优势与取得的成就,对已实施的时间、获得的奖项、形成的方案、产生的影响都要在报告中合理呈现。
撰写者要致力于让评委产生三种感受:成果是从教育本土中“长出来”的,与申报人的成长时空相一致;成果是在教育实践中“做出来”的,挥洒着实践者奋斗的汗水;成果是在教育反思中“写出来”的,科研的色彩绚烂过一片天地。以思政课教学成果研究报告撰写为例,撰写者要从思政课程写到课程思政,从学科教学写到学科教育,反映出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撰写者要多关注所在学校、相关教师与学科团队的学术动态与专业动向,报告要反映所在学校为成果的培植提供了土壤,相关教师为成果的成长进行了辛勤耕耘,学科团队为成果的产出给予了强基固本。此外,研究报告要借助模型建构、数据图表等形式表述成果内容,增强成果的说服力。
基于成果表达严谨的规范性要求
教学成果研究报告的规范性主要包括字数要求、结构要求、语言要求、逻辑要求与法律要求五个方面。成果名片不超过500字,过程与方法不超过800字,报告全文不超过8000字,佐证材料不超过1万字,等等。教学成果研究报告的结构不同于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再到“成果的主要内容”,最后是“效果与反思”,这是教学成果研究报告的常见结构。撰写者应当找到若干“样板”并研读之后再动笔,就江苏省来说,天一中学、锡山高中、南菁高中的教学成果研究报告各有特色,值得借鉴。
通过研读近年来的江苏省获奖教学成果研究报告,我感受到通常要有三种类型或风格的语言:一是学术化语言,体现基本单元的概念性、逻辑运行的推导性以及思维表达的严谨性,使成果表达上升到学理高度;二是叙事性描述,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描述中穿插“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点某事件”,可以坚实成果的厚度,使材料与主题相互匹配和印证,呈现成果的实践痕迹,也提供成果的证据链条;三是校本化表达,教学成果研究报告要充分体现项目所在单位的个性化语言与独特的办学理念,让成果接地气。例如,天一中学的“天一科学院”“把课程种在校园里”,南菁高中的“三高合作”“大美育人”,新海高中的“普爱行健”“三质学子”“立凌云之志、行修远之路、入登高之境”,等等。
此外,撰写者要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例如层次与层次之间不要有交叉或包含关系,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论证时不能反复转移论题,如有的项目写校史传承,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体育竞赛,再写又写成了实验操作,导致话题不断发生转移,偏离所要论证的主题。
撰写者还要接受必要的法律约束,掌握著作权法的相关要求,做到事有依据、言有出处、客观真实,避免虚夸成果价值的语句。尤其在表述“创新之处”时要过滤和淘汰一些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表达。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基层一线的教师个体,能为课程实施、学科建设所作的贡献毕竟是有限的。撰写者的时间和精力要放在筛选有价值的实践方案上,这样更务实。
好成果不仅是做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教学成果的培植与孕育是一个长年累月的积累过程,实践性是教学成果最为牢固的根基。而教学成果的凝练与表达则是一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活动,专业性和技术性是撰写者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最后,我提醒撰写者要反复斟酌每一个遣词造句。一个符号的遗漏可能会带来语义反转,一个主语的误用可能会犯低级错误,为避免这些差错,撰写者用于修改的时间应该比用于凝练的时间要多,打磨阶段更要多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教师,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