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第一次
“第一次”催生的成长微光
郑腾雁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里,我们会邂逅无数个第一次。这些第一次如微光点燃自己,照亮成长的方向,也让平淡无奇的时光有迹可循,让成长拥有无限可能。

    第一次赛课获奖,培植教学力。工作第10年,我获得了一个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大奖。那是我在浙江省开化县天地小学任教的第5年,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教学比武,参赛者要经历自主选课初赛、规定课题复赛、现场答辩决赛三关。前4年,我最好的成绩止步在第二关。第5年,我对自己说:前进一步吧,体验一把答辩的紧张滋味。天地小学语文教师团队藏龙卧虎,冲进决赛并非易事。我提早半个多月着手准备。下班后,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模拟试讲;双休日,在家对着镜子反复练讲。精心准备,自然被幸运眷顾,我终于冲进了决赛。经过激烈的现场答辩,我获得了最高奖。

    复赛的那节课让我至今反复回味。学生清亮的眼神、妙语连珠的精彩发言,让我陶醉,也让我铭记:教师要奉上一节节有营养、有味道的家常课与学生共享。此后,我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前提下激活课堂,要求自己的教学兼具公开课的有心栽花和家常课的无心插柳。

    一次校级赛课,因为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醍醐灌顶般的顿悟和源源不断的快乐,更为我后续参加县、市、省级教学比赛积攒了满满的自信与强大的力量。

    第一篇论文发表,厚植科研力。首次赛课获奖后,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听课的学习之旅中。聆听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学习同事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奔赴现场亲身感受课堂氛围,借助网络在线观摩优质课程,我每年听课100多节。课听多了,积累的案例与素材自然越来越丰富,写作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最终,我的第一篇论文《聊课,将草根教研进行到底》发表在《教学月刊》上。看着样刊,我内心涌起的鼓舞与振奋难以言表。

    从此,我踏上了从教研迈向科研的发展道路,每天坚持阅读2小时,每月坚持写一篇论文:写教学过程中的深刻思考、教育实践里的宝贵经验、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教师培养的心得感悟……10年间,我有30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20多个课题获省市级奖项。

    对于论文撰写,我有两点深刻体会:在持续不断的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优化自身的教育实践;论文不是简单写出来的,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并在反复精心的修改中完善。

    第一次送教送培,根植引领力。2018年,我与工作室的小伙伴来到一所乡村小学送教。乡村孩子眼神中透露的淳朴与天真,一下子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上课前,孩子们热情地围拢过来,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如同山间最纯净的鸟鸣。可当课堂正式开始,情况却急转直下。原本热闹的氛围悄然消失了,孩子们变得沉默寡言,回答问题时声音轻微,眼神躲闪。

    “让乡村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参与进去,展示出来。”这句话成为我们工作室每次送教磨课的核心主题。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更注重研讨学情,研制目标,研精活动,点燃学生。一次次的循循善诱,一次次的反复打磨,我与小伙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不知不觉间,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人的教学都在悄然进步,学生在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

    寒来暑往,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一所又一所乡村学校,留下了我们送教的身影。我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开化县天地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