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真舍不得啊!”“谁说不是呢?但是为了大水库,为了国家,咱们搬走,值!”舞台上,北京市密云区新农村小学的学生深情演绎情景剧《云水情》。从搬离库区到新建家园,从护水保水到乡村振兴,学生以沉浸式表演再现了密云水库移民那段“舍小家、为国家”的感人历史。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五周年之际,这是水库移民子弟对国家的深情告白。 始建于1958年密云水库建设时期的新农村小学,是首都饮用水源地移民搬迁的直接见证者与精神传承者。近年来,学校立足“为精彩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系统构建了跨学科、综合化、主题化的“薪火·追梦”水库移民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方案育人“蓝图”转化落地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育人“施工图”。 立足乡土基因,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框架。作为密云水库移民子弟学校,学校始终将“爱国、强国”作为办学根基,传承修建水库时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和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并为水库移民子弟勾勒出“爱国、奉献、拼搏、创新”的成长观。 结合“水库移民”的乡土文化基因与“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学校构建了“历史传承—现实担当—未来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通过“理论浸润+实践深耕+数字赋能” 的实施路径,实现了“家国情怀扎根、科学精神筑基、生态责任践行、创新意识觉醒”的育人目标,培养既有乡土情怀又具未来视野的新时代建设者。 课程体系呈现独特的“双螺旋”结构:“红色”爱国主线,以水库移民精神传承为核心,构建“历史溯源—现实发展—未来展望”的时间轴;“蓝色”强国主线,融合五大核心素养,形成“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链。 系统化课程设计:“三域五维”支撑综合实践。学校整体构建了“三域五维”课程体系。“三域”即寻根·传承、共生·发展、创新·未来三大课程领域;“五维”则包含“移民记忆里的家国情怀”“水库里的科学密码”“生态补偿的智慧”“科技赋能新家园”“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五个维度。由此,“移民口述史”“搬迁日记”“库区生态研学路线”“未来库区2050愿景设计”众多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 学校创造性整合资源,在国家课程要求“课课有活动”的基础上,以“水库移民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将学科10%的跨学科实践课时与校本实践课程、课后服务、校外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了“科科有项目”。学生学习方式也呈现“五个有”——有迹可循、有问可研、有法可依、有经验可积累、有任务可解决。 五(1)班的学生分三组开展实践:走进水库展览馆开展调研,深入村委会寻找历史资料,走进移民家庭聆听搬迁故事。他们设计问卷、走访家庭、查阅资料、展示成果,从移民搬迁、建设新家园、未来畅想等维度,解锁新农村不同时代的“新”密码。 六(1)班的“妙手烹鱼团队”化身小主播将课堂变成直播间,从“鱼种探秘”“营养解码”“妙手烹鱼”等维度宣传密云水库鱼,将知家乡、爱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授课教师赵秀华评价道:“学生用‘专业’守护品质,用‘知识’传递价值,用‘创意’激活市场,这正是助农的‘金钥匙’。” 多元主体协同:从知识学习到生命体验。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浓厚。《“鱼”你有约——小小主播的助农之路》《悦走移民路——云水研学路线探究》《寻老物件,话移民史》《构建移民文化数字博物馆》等意义深远的主题实践,点亮了学生成长的底色。尤为重要的是,课程深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调查显示,参与“移民口述史”项目的学生中,92%表示“更深刻理解了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一名学生在访谈日志中写道:“移民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国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因此,学生在改编移民老人真实故事时,反复打磨“告别老屋”“重建家园”等场景的台词与动作。平时沉默寡言的五年级学生汪博在出演“全家搬迁”片段时,通过颤抖的双手和湿润的眼眶,精准传递出离别的愁绪与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将语言、情感、肢体融于一体的深度实践,让教育真正从知识学习走向了生命体验与价值观的塑造。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转型,从关注“怎样教”转向研究“怎样学”。学校则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群,实现由传统“校园”向开放“学园”的转变。此外,多家企业、众多家长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新生态,也验证了地域精神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可行性,成功将抽象价值观融入具象的乡土情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悟”。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深受感动,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并寄语学生“饮水思源,爱国成才”,期望学校成为乡村教育的新样态。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正是学校接下来进一步深化“薪火·追梦”水库移民综合实践课程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密云区新农村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