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乡村振兴,教育同行。但乡村学校的发展一直受到资源的限制,尤其是优质资源缺乏。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高师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落下帷幕,该活动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公益项目的组成部分。10期讲座中10位专家理论结合实际,围绕“新时代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跨界学习视域下乡村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具有教育家情怀的乡村教师成长之路”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在“强师在线”高师基础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公益平台专栏播出,助推乡村学校校长、教师成长,助力乡村学校发展。 乡村学校要发展,肯定离不开乡村校长和教师的认知觉醒和专业成长。 在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海英看来,当下乡村学校面临着课程内容和传统教学方式与乡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不符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对此的感知和支持又有限……这些成为乡村学校对学生吸引力降低的部分原因。 王海英建议,乡村学校教师尤其是书记校长要行动起来,为乡村儿童提供高质量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支持性条件。高质量课程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他们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连接,尊重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开发新乡土课程,资源基于乡土但目标不限于乡土,学习方式上强调动手、操作和体验,学习深度上结合核心素养。当下,有的乡村学校通过研究当地食材,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有的乡村学校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和表演民族舞蹈;还有的学校开设了与当地文化相关的课程,如酿酒文化等。这些校本课程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有助于提升乡村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当然,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成长不限于这一方面。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呼吁,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更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和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政策研究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能力、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广阔视野;再次,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表达问题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最后,要善于将自身经验转化为教育成果,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如承担一些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重点课题。 就教育研究方面,他认为要关注实践性、实证性和实用性。实践性要求校长和教师要将学校教育和学生培养过程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实证性要求验证理论的真伪,消化吸收公共经验;实用性要求研究成果能真正运用于实践,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区域教育发展能力。同时他强调,教育研究是一种持续成长的方式,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许多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短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一些重复性高的工作,如基础制造业的工作等,但不会过多影响需要创造力、社交力的工作,如教师工作等。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分为表层影响和深层影响。表层影响如学生抄作业等问题可通过教育和管理解决,深层影响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例如无人驾驶不需要司机,这将影响驾校等相关行业。因此,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如何培养合格人才和卓越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需要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此外,尚俊杰还介绍了一些人工智能软件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具体运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