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心动之后是“笔动”
——我的写课与科研进阶之路
陈 慧

    作为一名坚守在课堂一线的实践者,也是学校推动“写课”行动的亲历者,回首这一路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写课不仅是教学的复盘,更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完美诠释了我所理解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再指导实践”的完整闭环:问题源于课堂,思考落于笔尖,成果反哺教学。

    写课之“源”,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

    我始终坚信,优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写课的首要价值,就是帮助教师养成敏锐发现“真问题”的习惯。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源于一次真实的听课困惑。学科组内一位年轻教师10分钟便上完了《认识1—5》,并苦恼于“学生都会了,没什么可教的”。这一现象触动了我: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究竟何在?我带着她一起研读课标、重构设计,并将这个过程如实记录下来。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它因真实、具体、切中一线教学的痛点而得以发表。这让我悟出了发现选题的诀窍:关注附近,就近取材。我们不必好高骛远,每天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教学设计的得失、师生互动的意外,都是珍贵的“研究素材”。写课,就是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一一拾起的过程。

    写课之“桥”,在反思中实现价值跃升

    有人说,写3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关键不在于“写”,而在于“思”。从实践到理论,中间必须架设一座名为“反思”的桥梁,而写课正是这座桥的最佳载体。

    我有4篇系列论文源于一堂公开课上的“意外”。学生提出“15-8可以倒着减”的算法,即8-5=3,10-3=7,让我在尴尬之余陷入了长时间的反思:“这样算有道理吗?”“我该如何应对”?我逼着自己去查阅资料、深入研究,最终将这节课提炼为“预设与生成”这一研究概念,并发表了系列论文。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日常的写课是“记录”,专业的写课是“审视”和“提炼”。

    写课之“法”,在创新中提升专业品质

    坚持记录,积累宝贵素材。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坚持23年撰写教学手记,出版了9本专著。他让我坚信:教育的智慧蕴藏在每一个转瞬即逝的课堂瞬间里,唯有及时记录,才能将其捕获并转化为永恒的财富。所以在学校推动写课时,我极力倡导“及时”与“坚持”。每周五必须在备课组分享自己的写课,每周二的教研一定组织写课专题沙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有想法随时记录,手机备忘录里已记录近200篇,每周不低于3篇。因为唯有先“写下来”,才能为后续的反思、研究提供最原始的素材。

    聚焦一点,实现深度突破。我们引导教师避免面面俱到,总结出“聚焦细节,深挖本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不写整节课,只选取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片段,按照“现象—分析—对策”三段式结构深挖。杨心雨老师记录“小组合作效率低”的片段,通过追问和查阅资料,提炼出“全员起立作答”的改进策略,并最终将此成果转化为教学论文。

    主题贯穿,形成系列成果。我们鼓励教师“用写课的方式研究自己的问题”。上学期我所有的写课都围绕“运算一致性”展开,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不同数域运算分别开展研究,记录了每一次尝试、失败和调整。一学期下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课素材,还自然形成了一份扎实的行动研究报告,最终在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选中获奖,研究课获得“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优课”。

    课题引领,提升科研含量。写课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如何打破从“零散反思”走向“系统研究”的瓶颈。我的经验是:写课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申报课题,实现二者的双向赋能。如课堂出现的质疑“0.8×3竖式中的3为什么不是与相同数位的0对齐”促使我将研究焦点锁定在“运算一致性”的教学实践。之后我的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写课,都变成了有目的的“研究日志”和过程性的“证据收集”。我不再泛泛地记录“这节课效果不错”,而是定向观察“学生是否感知到了加减乘除之间的内在联系”“哪个教学环节有效促进了这种理解”。这使我的写课内容高度聚焦,自然汇聚成课题研究的坚实案例库,为后续的课题申报、研究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一手素材。有了课题研究这个“生发器”,我的写课开始更深刻、更系统。

    写课之“果”,在写作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始终强调,写课的终点不是文字,而是课堂行为的改变。我们倡导“写课—改课—上课”的螺旋上升循环,将在写课中生成的新设想、新策略直接应用到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用实践检验思考,再用写课记录新的发现。

    如今我的团队许多教师反馈:“现在备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不是翻教参抄教案,而是想着我上次写课里发现的那个问题,这节课该怎么去改。”这种“教写相长”的良性循环,正是写课所追求的。

    我的写课之路是一条将“教学、反思、研究、写作”融为一体的专业成长之路。这个过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教师团队整体提升的有效路径。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拥抱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恒山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