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核心是“自我革命”,就是要敢于对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换位思考”,犹如医院看病做CT一样,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病灶”。反思后要重构,及时复盘自己的课堂,对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学情、师生关系、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审视、追问、批判、总结、改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该反思什么?
备课与反思
上好课、备好课无疑是首要前提。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出发,反思如何更有效地备课。
第一,反思教材解读是否深入。教师应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材,要明确本章节、本课时的知识点在整个学段和学年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地位及其内在联系。只有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结构、知识脉络,抓住重难点,找准教学中的关联点、质疑点和易错点,才能厘清教学与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而科学设计教学、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要善于将教材转化为“学材”,带着真实而生动的体验走进课堂,与学生形成学习共鸣,真正读懂教材。如此,备课才有“准星”。
第二,反思学情分析是否到位。优质教学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拓展其“潜在发展区”。学情分析需要客观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其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态度。否则,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容易导致教学时长、内容深度把握失当。
第三,反思教学目标定位是否精准。本课教学目标是否紧扣单元、学期乃至学段目标,是否基于学情设定;重难点是否清晰;对学生能获得什么、获得多少是否有合理预估;教学适宜度、操作性与达成度如何,均要审慎考量。
第四,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得当。备课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协同”,也要关注学生的“学”,引导他们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主体性、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第五,反思“问题支架”设计是否准确。应审视课堂中是否存在无价值或过于浅显的问题,能否将其整合为一两个主问题,以主问题激发学生提出更具体的“细问题”,促进他们广泛参与和深度交流,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优质的问题支架应能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并通过追问、反问等策略促进元认知发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跨越。
第六,反思情境创设是否入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杜威也认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运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使实际生活的情境重现于校内,使学生求得知识和观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链接生活,搜集真实案例,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课后与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实现专业提升的关键。反思应聚焦以下七个重点:
第一,反思学科素养是否落实。课后要根据课堂实际生成情况,审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使课堂不仅有知识传递,更有素养培育的深度与活力。
第二,反思资源整合是否精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信息技术、环境营造与时间分配等。整合时应避免华而不实、堆砌资源,力求用得恰到好处,服务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而非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展示。
第三,反思教学步骤是否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步骤选择性很多,但要摒弃拖沓低效、碎片烦琐的步骤,应当更大限度与学生学情接近,有序、简洁、优化的流程,能够“润物细无声”静悄悄地促进学生的学。
第四,反思课堂“意外”处理是否机智。教学中难免出现口误、笔误或学生突发疑问等“意外”。处理得当可转化为教学亮点,体现教师智慧;若忽视或处理不当,则成教学遗憾。课后应复盘梳理,补足知识或应变能力的短板,化“危机”为教育契机。
第五,反思作业设计是否高效。在“双减”与核心素养导向下,作业应注重实效性与层次性,既巩固基础,又兼具创意与挑战。可设计分层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创造性的作业选择,实现个性化提升。
第六,反思学科育人是否实现。学科教学需要承载立德树人使命,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引导与人格培养。应注重以文化人、以课育人,让学生在思维发展、信念坚定和文化浸润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七,反思再教设计是否优化。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实践。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教学得失,通过比较、归纳与深入思考,明确调整方向,形成“再教设计”。教师只有坚持循环反思与优化,方能实现教学的持续超越。
听课与反思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在课后回看研究;也可以走进他人的课堂听课,通过对照与借鉴,反观自身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发现相似的“影子”。这种方式更有助于教师识别不足、促进成长。如何观察课堂呢?
从教师层面来看,重点观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材处理是否科学巧妙地“转化”成教学信息;重难点是否真正突破;教学各个环节是不是环环相扣,是否有序、流畅、层层递进;过渡是不是巧妙自然;教学方法是否多样,现代教学技术是否充分应用;教师仪表、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大方,学生是否易于接受;等等。
从学生层面来看,重点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气氛是否活跃,是否注意力集中,与教师授课思维是否合拍,是否顺着思维同向推进;学生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素养是否得到培养和训练;师生是否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注,并且关注学生的学。
一堂课上完,总有值得研究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点”,课后认真反思,细细品味、揣摩。尤其是他人的课,及时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碰撞,学习其教与学的方法和技巧,适时在自己的课堂去实践印证,从而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更准确,让学生个性发展得到更大彰显。
总之,在备课、上课与听课中持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教师才可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桥梁,逐步走向更加成熟、专业的“理想之境”。
(作者史丽系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作者雷中怀系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督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