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听课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不少课缺乏“真实性问题”的刺激与驱动,难以引发学生“沉浸式求解”的欲望与热情。比如,有位青年教师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组织学生在一大堆长方形中找出两个“长相等”或“宽相等”的拼成更大的长方形,并用类似于25×12+15×12 =(25+15)×12的等式(即两种方法)计算大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等式,让学生反向想象“两个小长方形拼成大长方形”的过程。最后,用a、b、c代表数,概括运算规律,揭示“乘法分配律”……我们看到,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套路”牵引下,学生仿佛“被蒙着脸向前走”,不清楚“要去何方”“会抵达哪里”,只能根据指令亦步亦趋。直到大半节课过去,知识点的“面纱”揭开,才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
事实上,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问题的萌发、指引与解决,对于知识建构与素养发展意义重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所说的“非良构问题、复杂问题、开放问题、高层次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更大,是教学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整体观指引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凸显“问题”与“求解”的鲜明匹配。
依托“问题”,激活增长空间
“问题”作为学习的“开路先锋”,最好由学生有感而发即兴提出。教师的教学据此深入,便能让“以学定教”理念落到实处。当然,由于年龄特点及能力所限,学生所提的问题有时过于宽泛、难以聚焦。对此,教师可基于教学经验对问题指向进行适当引导。总体而言,三个维度的问题最值得关注。一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很容易提出“什么是分数”这个问题。对此,一些学生马上就能作答“要先分开来,才能得到分数”,这就自然暴露了学习起点。通过基于材料的探讨与思辨,大家逐渐意识到“要先平均分,然后根据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的关系才能得到分数”,从中品悟到分数意义的内涵,实现认知的增长。二是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按照“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编排,有些内容低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到了高年级还要“再认识”。还有很多知识是同一个领域体系内认知持续深化的阶段式产物,彼此间既存在着一致性,又隐藏着“蝶变”。着眼“为什么学习”的话题,能充分聚焦整体关联、有效把握课堂“增量”。比如,教师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轴对称图形》时,学生会自然发问:“我们二年级时已经认识过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四年级还要学习?”多好的问题啊!以此为纽带,二年级重在“直观感知”、四年级强调“抽象把握”的学段进阶意味逐渐清晰。三是关于“怎么学”的问题。注重学法的迁移与推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策略。例如,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设问“根据面积学习的经验,你觉得体积可以怎么学”,帮助学生及时盘点过往的课程履历,有效生成新课研究的基本思路,并体会到学习策略的普适化价值。
夯实“求解”,提升探索张力
求解的过程是问题疑惑逐步澄清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学科实践的历程应充分蕴含“求解”意味。仍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带着“二年级已经认识,四年级为什么还要学”的真实疑问,学生开始了对二年级“对称”单元的回眸。他们发现,二年级时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必须“对折并重合”才行。学生逐渐便会生成一个疑问:面对无法对折的图形(比如印在纸上的图、生活中的实物等),怎么判定两边能否重合呢?以这一困惑为切入口,教师提供一些图形让学生展开充分探究,便能发现更为深邃的奥妙:两边要做到“重合”,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必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对称轴垂直……这样的探究活动妥善解决了“无法对折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轴对称”的真实难题,促进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层次理解,让认知进阶自然发生。
课堂上,教师要让“问题”与“求解”鲜明匹配,认知过程能更加紧密地成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充分激活,学科素养得到深度锤炼,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会更高。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