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所陌生的学校,给一个班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面对教室后面众多来听课的老师,你敢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是选择‘牵手’还是‘放手’?”这是上课前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疑问。 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共同体:通过“邀请函”创设一个真实的、共同的任务,通过小组朗诵互评、合作研读、海报制作与分享,搭建学生之间互学的桥梁。我的角色,在理想中应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倾听者。 首先是情境创设,我向所有学生发出一份“邀请函”——邀请学生参加学校《经典传诵》“遇见诗圣”杜甫专栏节目,参与传诵杜甫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在课堂上依次开展“诵草堂之诗”“展草堂之廊”“沐草堂之光”“书草堂之悟”四项学习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我还制作了杜甫的智能体,请学生在杜甫的朋友圈留言。这份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的统领下,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到分析诗歌画面与语言、理解诗人形象,再到最后的情感升华与写作输出,层层深入,每个环节都承载着明确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而且还使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心中,这似乎是一条“完美”的教学路径。 然而真实的授课情形是,当我在第一个班级试讲时,由于创设的情境过于真实而导致了对具体操作过程的很多解释,结果只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就下课了。于是在第二个班级试教时我弱化了情境的解释,迅速展开课堂活动,在我一步步的“牵手”下,随着PPT的预设一问一答,课堂丝滑地向前推进,最后当学生看到杜甫智能体拿出手机发朋友圈的小动画时,教室一片惊呼,学生两眼发亮,布置完写作任务下课铃响起,我成功地在40分钟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但我却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就感。静下心来反思,整个课堂还是我在主导和控制下,学生好像被我牵着走的木偶,这样的课堂能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吗?我不禁自问。进入郑艳红老师的语文名师基地,走进学习共同体已经两年有余,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尊重、互惠的学习关系,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贡献者。课堂的终极目标不是教师高效传递教材内容,而是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让他们能安心地展开探究,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倾听他人的想法。既然自己认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难道不认真践行吗?难道就这样按照我预设的一切去复刻教学流程,只是为了完成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吗?于是,开篇的灵魂拷问不断复现,最终我的内心给出了回答,那就是放手给学生,不管课上成什么样,都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于是,我带着海报纸和水彩笔来到上海建平香梅中学八(6)班,面对一张张新鲜的面孔开始了一场共同学习之旅。在第二个活动“展草堂之廊”环节,我给了学生8分钟的合作学习时间,然后依次上台进行小组展示与分享,让每一组的学生都有分享的机会,学生发言踊跃,展现出超乎预期的热情和思维深度,当大家还沉浸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时,不知不觉已经下课了。课堂没有能够完成我的预设,甚至PPT都只放到了一半,我精心制作的杜甫智能体也没有迎来露脸的机会。下课后的最初几分钟,我的心头还是涌起一种“未完成”的挫败感,但当我静下心来回顾课堂上那一张张认真讨论的脸庞,那一次次精彩的发言,当再次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审视这堂“未完成”的课时,我从中获得了对教学更深层次的理解。 是“牵手”还是“放手”?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课堂主体的确认。要让学生处于真正的课堂“主体地位”就意味着教师要交出课堂的控制权。要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必须有勇气放下对“完美控制”的执念,去拥抱那些“计划之外”的精彩。课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教师展示了多么精美的设计,而在于学生展现了多么蓬勃的思考活力。 但是,“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计划可以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堂的完整度并非不可调和,反思自己的设计,还是过于贪多求全、不够聚焦,还需要提炼出一个统领全局的核心问题,需要更精细的任务设计与时间规划,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讨论框架和时间提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高效的深度探讨。而我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倾听”和“串联”能力,在学生发言时能敏锐地捕捉其核心价值,并将不同的观点巧妙“串联”起来,形成集体认知,从而既能高效地推动深度学习,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这节“未完成”的公开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从“牵手”到“放手”绝非简单的教学技巧转变,而是一场理念的更新。它启示我们,要有勇气从知识的权威化身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有自信从课堂的绝对控制者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守护者。 (作者单位系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