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比天大”这句话在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流传了70年。但是如果你问这里的老师,还有什么比课堂更重要?他们会告诉你,是教研。“七分教研,三分教学。”学校党委书记张翼常说。 这不是一句空话。伴随着新课改的启动,从2005年开始,这所学校就开启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教研长征”。20年,足够让很多热潮退去、口号更换,但他们硬是把一场关于“课堂教研管理”的改革,从零散、随机的公开课、集体备课、领导听评课的尝试做成了一场闭环式、渗透日常的静悄悄的革命。 一切始于一句再朴素不过的愿望:“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里学有所获。” 2005年,学校推出了自制的《有效课堂评价标准》。那时候还没人能想到,这一纸标准会成为之后所有改革的原点。怎么做才算“有效”?刚开始大家也说不清。于是学校开始组织“学科特色展示课”,讲完就评,教研组里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也正是在这种近乎较真的讨论中,“有效”二字从文本走到现实,渐渐成为教师团队的共识。 转变发生在2013年。那一年,“减负”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减负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学生负担要减,课堂效率就得增。当时担任教学副校长的张翼把“高效”与“生态”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词组合到一起,提出了“高效生态课堂”。 理念是新的,但路还得一步一步走。学校重新修订了评价标准,推出三类课:“高效生态研讨课”“示范课及讲评活动”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老教师上台展示,骨干教师传递经验,年轻教师获得成长——所有教师都有了位置,每一节课都有了回响。 课后评议成了关键一环。每一次公开课后,教研组都会进行评课议课。“这节课生态在哪里”“这样的高效可持续吗”……这样的交流让“高效生态课堂”的理念逐渐清晰起来,也促使教师不再仅关注“讲没讲完”,更关注“学生是否真学懂了”。 2018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开始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怎样让每一节常态课都实现“生态高效”,从而真正在课堂实现“立德树人”?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们以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引,再度打磨标准,最终构建了“1311高效生态课堂管理”模式。 “1311”像是一组密码,而背后却是一套完整的闭环:1个评价标准、3类公开课、每人每学年1堂好课展示、1套分层督导反馈机制。每学年的教研主题,诸如“情境教学”“大单元教学”就像指南针,引领着全校教师在不同类型的公开课中探索教学的真谛。生态高效研讨课上的思想碰撞,示范课中的典范引领,青年教师汇报课里的成长拔节,这样的活动年复一年,推动教研从“有活动”走向“成体系”,从“个别好课”走向“全员提升”。 6年过去,“1311”不再是纸面模式,而成了一种教研自觉。2024年10月,张翼站上了中国教师报举办的第六届课博会“我的课改故事演讲之夜”的演讲台,讲述了这段改革的过程,赢得了广泛关注。同年,从“1311”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邢崇,也带着一堂2.0版的示范课《注重逻辑,培养思维——现代文阅读的“读懂”与“审明”》走向全国舞台。 伴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也开始打开校门,成为很多同行“跟岗”学习的基地。近两年,先后有151人次教师上台授课,4546人次参与听评课,还有来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内外的教师走进他们的课堂。教研,从一所学校的坚持变成一群人的共振。 在课堂生态建设方面,学校的探索从未止步。从教研管理模式的命名上,2023年学校将“高效生态课堂”改为“高质生态课堂”,又在2025年改为“生态课堂”,展现着整个教师团队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内涵持续拓展的努力。“高效生态课堂”中的“高效”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知识传递的精准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优化,而“生态”则关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以及学习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一阶段的课堂模式注重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营造开放、平等、可持续的学习环境。然而,“高效”一词似乎将关注点过度集中在“速度”和“结果”上,可能会造成追求短期的成绩提升,而忽视教育的长期价值。因此,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学校将“高效生态课堂”更名为“高质生态课堂”,引领教师将教育理念从“效率优先”向“质量为本”转变。“高质”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强调思维的深度、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积淀——学习过程要具有挑战性、思维具有生长性、互动具有启发性。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学校团队发现“高质”仍然带有一定的结果导向,可能让部分教育者过度关注“质量”的量化标准,而忽略教育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生长规律。因此,最终学校将其更名为更为朴素的“生态课堂”,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动态平衡、学习方式的自然生长以及教育评价的多元发展,更加强调学习生态的系统构建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重新被定位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教育也回归其最本真的自然属性与发展规律。 从“高效生态课堂”到“高质生态课堂”再到如今的“生态课堂”——一词之变的背后,是理念的深化和重心的转移。 课堂对话机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师生”“生生”对话,他们加入了“生师互动”,赋予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权利;评课环节,除了教研组、跨学科组和专家点评,还引入了学生视角。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20年,从单打独斗到闭环运行,从零散教研到体系共建。没有轰动一时的颠覆,只有日复一日的打磨。正如英语教师高敏所说:“教育没有捷径,我们唯一能做好的就是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把每一次教研都当作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每一天的教学和教研日常里——它不喧哗,自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