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书香校园
书韵山海 阅见世界
——山东省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山海书香”点滴筑梦路
金现云 苟乃轩 杨文萍

    海风拂过威海湾,带着浪花漫过礁石的清凉,也卷着书页间的墨香,轻轻吹进山东大学实验学校的每一扇窗。站在校园里,望着孩子们在“崇仁路”上奔跑,在“正心楼”前驻足,在绿意盎然的“自然之书”中流连,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在这所背靠大学、面向大海的学校里,我们梦想着书香能像山海一样厚重,成为孩子生命里最深沉的底色。

    让书走出“围墙”,角落里的阅读魔法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图书馆书目丰富、设施一流,但我们总觉得离孩子有点远。书,不该只在高高的书架上。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让书“活”起来,走到孩子触手可及的每一个角落?

    花树前的“图书馆”:看着校园里近3万平方米的绿意,一个念头闪过——何不把自然变成一本大书?于是,孩子们开始为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花“立传”。查阅资料,制作精致的介绍卡片,甚至挂上小小的二维码。“看,这是银杏,它的叶子像小扇子,秋天最美了!”课间,常能看到孩子三五成群,围着一棵树对着卡片叽叽喳喳,“阅读自然之书”成了最生动的实践课。那片绿荫,成了天地间会呼吸的阅览室。

    走廊变“书廊”:连接九栋教学楼的连廊,曾经只是通道。我们灵机一动:何不让它成为流动的“山海文化长廊”?于是,“海洋奥秘”“非遗匠心”“科创未来”……一个个主题分区诞生了。配套的专属阅读材料包,让孩子在课间穿梭时,不经意间就能在“海洋区”读到鲸鱼的故事,在“非遗角”感受剪纸的魅力。这条“山海文化长廊”,成了跨年级的“行走课堂”。

    教学楼的“藏书角”:每栋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一方由孩子自己设计的阅读角。“漂流书站”“星辰书屋”……名字各异,心意相通。孩子们带来自己珍藏的宝贝书,附上一本“漂流日记”,写下阅读心得,传递给下一个同学。看着自己推荐的书被伙伴争相传阅,那份自豪感点亮了眼睛。墙面上的“阅读之星”照片,是无声的激励,更是同伴的力量。

    师者的“书香驿站”:仅孩子读还不够,教师更是最重要的引路人。我们专门辟出一间温馨的“教师读书室”,教育专著、人文经典琳琅满目。后来,又成立了“教师读写共同体”,教师每周雷打不动地聚在一起,分享读到的好书,碰撞教育的火花。当教师真正爱上了阅读,课堂自然有了书香的流淌。

    让阅读成为“期待”,编织有温度的成长故事

    书有了,空间活了,怎么让孩子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们琢磨,得让阅读有趣、有味、有期待,还得跟孩子的生命成长紧紧相连。

    跟着“节气”读书:春天开学,是盛大的“读书嘉年华”,图书漂流、阅读分享、童话剧演出……热闹非凡;清明时节,“红色诗韵”朗诵会,让家国情怀在童声中流淌;秋天丰收节,读乡土文学,写家乡故事;冬日冰雪节,中英文诗歌诵读会,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新年伊始,“新年新声”朗诵展演,用声音开启希望。阅读,就这样跟着四季流转,成了孩子生活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成长的“书香印记”:在孩子生命的重要节点,我们用阅读刻下印记。一年级的“开蒙启智礼”,孩子们童声诵读《弟子规》,感受尊师孝亲的传承;四年级的“十岁成长礼”,孩子们阅读成长故事,创作属于自己的“十岁诗集”,用文字记录懵懂的梦想;初三的“十四岁生日庆典”,青春学子阅读名人传记,为亲人撰写《亲人小传》,在字里行间感悟责任的重量。这些充满仪式感的阅读课程,让成长有了文化的厚度和情感的深度。

    “山海”里的声音:山海文学社成了小作家的摇篮,他们的文字在校刊《山海文苑》上散发着墨香;校园读书电视台的小主播每周用清脆的童声分享好书,采访身边的阅读榜样。语文“古诗文考级”、英语“电影配音大赛”、科学“科普阅读探究”……阅读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属,它像空气一样融入了所有学科的呼吸。

    让书“动”起来,课程搭起成长的阶梯

    要让阅读真正滋养生命,仅有热情不够,还要有扎实的“支架”。我们把阅读系统化地融入课程,一步步支撑孩子从兴趣走向能力。

    “晨诵午书暮省”:每天清晨,校园里回荡着琅琅书声,低年级的童谣古诗,中高年级的散文名篇,在“领读—跟读—分享”中唤醒一天的精气神;午饭后是安静的“午书时光”,练字静心,书写收获,捧一本心爱的书静静阅读,让饭后时光浸满书香;放学前的10分钟“暮省”,一张小小的便签记录下当天的阅读火花,定期分享交流、沉淀思考。这“一日常规”的坚守,如春雨般无声浸润,让阅读习惯悄然扎根。

    “山海讲堂”开眼界:背靠山东大学,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我们定期邀请大学教授、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经典导读”“传统文化阅读”“科技前沿”讲座。当孩子仰着小脸,听大学教授讲《论语》的智慧,听非遗大师讲剪纸背后的故事,阅读的边界瞬间被拓宽,世界的模样在他们心中更加清晰。

    “项目”驱动深阅读: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探究阅读课。四年级的“设计未来太空舱”项目中,孩子们一头扎进航天知识的海洋,阅读资料、设计草图、热烈讨论,最终呈现的创意方案令人惊叹;主题运动会前,各班围绕选定的主题自主阅读相关资料,设计出充满知识性和创意的入场式方案。从阅读输入到思考加工再到实践输出,书中的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让光被“看见”,点燃持续的动力

    阅读是内化的过程,但孩子需要被看见,被肯定。我们努力让他们的付出和成长“可视化”。

    《好习惯手册》的“小脚印”: 每人一本《“山海书香”好习惯成长手册》,记录着“今天读了吗”“读了多久”“分享了吗”这些小小的坚持。每月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红彤彤的奖状和同伴羡慕的眼神是最朴实的动力。

    “山海文苑”的星光舞台:优秀的阅读笔记、创意十足的读书小报、充满灵气的原创作品,在班级展示角、年级长廊、校刊《山海文苑》、读书电视台的镜头前,被展示、传阅、赞美。当文字变成铅字,当创意被全校看见,那份成就感无可替代。

    家校共读的“同心圆”:阅读的根,需要家校共同浇灌。“家长一日进校园”让爸爸妈妈走进孩子的阅读世界,听分享、看档案;一张张《家庭阅读反馈表》,传递着家庭的阅读故事和温暖建议。当家长从“监督者”变成“同行者”,阅读的力量便在家庭中悄然生长。

    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坚持汇聚成看得见的改变:课间追逐打闹的孩子少了,孔子像前、阅读角里、文化长廊中,捧着书的身影多了起来;教师在“读写共同体”的碰撞中,教学有了新思路,课堂有了书香气;家长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再到在家庭营造书香氛围,家校之间因为阅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默契。

    向远方而行,铺就书香新征程

    当然,路还长。如何更精准地满足每个孩子独特的阅读胃口?如何更深入地评价阅读带来的思维成长?如何更好地拥抱数字阅读的浪潮?这些都是我们要继续攀登的“书山”。

    未来,我们想走得更远:借助大学和科技的力量探索“智慧阅读”,让AI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进度推送最合适的书单;让大数据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孩子阅读成长的轨迹;让“山海书香”飘出校园,与城市书房、大学图书馆、市文化馆紧密牵手,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继续深挖阅读育人价值,让每一本书都成为照亮孩子生命的一束光。

    站在山海之间,书页翻动的声音是这所学校最美妙的乐章。我们相信,只要用心耕耘,让书香浸润校园,终有一天,孩子们能踩着由书铺就的路“阅见”世界的无限美好。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威海高新区山东大学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