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书人书语
“怎么做”系列诞生记
费岭峰

    《怎么写好教学论文:给教师的12堂论文写作课》一书的出版,与《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怎么做教学管理:给教学管理者的35个建议》等组成“怎么做”系列。

    关于“怎么做”系列的写作,始于《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自己“减负”。因曾主持过几项省级课题,担任过12年学校教科研工作分管校长,后又任职区研训中心,承担教育科研指导工作,便有教师经常问一些与教育科研有关的问题。比如:“我想做个课题,可不知道研究什么,您能给我建议吗”“我前两天写了一个课题方案,想申报课题,不知道写得对不对”“我的课题选题是不是合适”……

    同样的问题,回答的次数多了,便开始想有没有可能将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技术,如选题的思考策略、方案写作的基本思路、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写成书供教师参考。

    那么,又该怎样写这样的书呢?我想到“以问题为主线”来构思整本书的内容。刚好此前对区内教科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做过一次调研,收集了一些问题。经过整理,最终归并为46个问题。书中第一个问题的“答问”写于2018年10月7日。那时正逢国庆假期,也架构了全书的问题框架。在构思全书问题框架时,我给自己规定每周写1篇文章,每篇字数控制在3000字左右,以一年为限。

    真正写作时才发现,每周完成1篇文章很有难度。虽然在写作此书之前,关于教育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曾写过一些文章,但此书的写作基于教师的真实问题,许多主题需要再次分解、细化。另外,为了让全书更有学习借鉴的价值,需要选取一些省市级获一等奖的研究课题,或引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典型例子。因此,在写作每一篇之前,一则要重新构思;二则要查找文献资料,学习优秀的成果;三则在文字表达上要追求贴合一线教师的科研实践,每写一篇都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精力。那时,我一般利用晚上时间构思框架、列出提纲、查找资料,双休日用一天时间写作。

    回顾“怎么做课题研究”的写作过程,虽辛苦却也颇有收获。40个问题的“答问”写作,既是对教育科研实践的再思考,更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再学习、再领悟。书中的内容是我近20年来教育科研管理与课题研究实践、思考的成果,但同时也是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和优秀研究成果的学习感悟。那些教育科研前辈专家的著作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优秀研究成果,让我进一步打开了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力。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个人规划中,“怎么做课题研究”写作完成后,想写的是“怎么写教学论文”一书,但在梳理科研问题时,其中一些问题指向学校的科研管理,特别是教科室主任提的问题更多侧重于校本科研管理。2020年,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采用教学管理走访式调研。原本确定小学只需要走访五所学校,我却几乎走遍了全区所有小学,也就有了对全区小学教学管理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与教学校长的对话交流中,发现各校都有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也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各自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一种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那就是要写一本类似于“怎么做教学管理”的书。

    与写作《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一书一样,我能够切实体验到,写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梳理明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全面学习、深度思考与再收获、再成长的过程。

    “怎么写好教学论文”是一份给自己布置的年度“作业”。同时,这是一本一直想要写的书。因为“论文写作”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许多时候,“会写”似乎是我的“人设”。但是“会写”只是表象,“能写”“会写”的根本原因在于“愿思”“会思”,时常追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或道理”。另外还有一个重点,便是有“成果意识”。

    作为“怎么做”系列的一种,在“怎么写好教学论文”一书的设计中,除了每课中所提到的方法策略的内容与相关的“示例”“阅读材料”之外,我还加入了“思考与练习”的内容。意图在于,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尝试的机会,即学即用。

    从理念认同到行动落实,“怎么做”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写作“怎么做”系列的过程,既是着眼于现实问题持续不断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将自身实践进行结构化提炼的过程。我一直坚信,将行动转化为文字,价值有三:可以把事情想得更清楚,更透彻;可以对过程的体验更加深刻;还可以让实践经验物化留存,易于传播,供人借鉴。这个过程中,有思考,更有学习、收获与再成长。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