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与复杂数据处理等优势,为幼儿游戏化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我们将其深度融入幼儿每日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在促进语言能力发展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我们将语言智能终端自然地嵌入幼儿的日常动线。每天早晨入园,孩子们会主动与屏幕中的“沃沃精灵”互致问候;餐前饭后,孩子们会向它询问时间、天气,或分享见闻。起初,孩子们可能只会问“几点了”,而得不到回应;经过摸索,他们逐渐学会完整表达:“沃沃精灵,现在几点了?”这一日常互动,不仅传递出清晰的表达与基本礼仪的重要性,更让语言学习在真实生活中自然发生。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敏感期。我们把握每个教育契机,让人工智能成为幼儿随时可用的语言伙伴。区域活动时,托班女孩晴晴对着机器喊:“沃沃。”屏幕中的卡通形象立即回应:“小朋友,你好。”当孩子兴奋地说出一串拟声词时,系统友好地回应:“难住我了,让我想想。”这种随时响应、永不倦怠的互动,为幼儿创造了安全的试错空间。 教师善于抓住这些时刻适时介入。当发现晴晴无法准确表达需求时,老师放慢语速示范:“沃沃,我想听《大风车》。”晴晴仔细观察口型,模仿表达,最终成功点播歌曲。人工智能与教师的这种协同,让语言学习突破课堂界限,延伸至各个活动环节。 我们将智能机器人“蜗牛”放置在幼儿活动的核心区域,使其成为孩子们探索中的伙伴。户外活动前,大班孩子会询问:“去操场怎么走?”机器人不仅提供路线,还会在同行中介绍沿途景物:“经过沙池,我们要小心避开积水区。”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对话,让语言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紧密结合。 在各个活动环节中,幼儿与机器人的对话自然展开:餐后散步时的随机提问,午睡前的答疑,离园前的计划讨论……这些贯穿始终的互动,让幼儿在真实语境中不断提升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对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语言进行记录分析。数据显示,孩子在描述游戏过程时动词使用频繁,但在讲述经历时,时间词、方位词使用明显不足。这反映出我们在环境创设和引导上存在盲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在教室各处放置了钟表、日历、方位标识,在点名环节加入时间问答,在过渡环节强调顺序词使用。这些基于数据的调整,有效弥补了幼儿在自然语境中的词汇缺口。 我们着力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将语言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维度。借助“双师课堂”,孩子在与新疆、西藏同伴的实时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比较着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我们早上喝豆浆,你们喝酥油茶吗”“午睡后我们吃水果,你们呢”。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对话,让语言学习充满文化温度。 在汉字启蒙环节,我们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展开教育活动。当“日”“月”组合被识读为“明”后,孩子联想到“明天要去动物园”;学习“人”字时,他们造出“大人带我去超市”的句子。这种将抽象符号与生活经验连接的方式,让语言学习在真实语境中生根发芽。 人工智能已成为支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捕捉教育契机,提供适时反馈,与教师形成育人合力。这种深度融合,让语言学习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入园问候、餐前交流、户外探索、离园道别等环节,实现了从专门活动到生活浸润的转变,见证了教育在真实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完整过程。 (作者单位均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本文系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2023年度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DEC202306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