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园内的“吃、喝、拉、撒、睡、玩”,构成了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自然起点,贯穿于所有保育教育活动中。“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落地,是幼儿园课程区别于中小学课程的显著特征,也为课程注入了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力。本文通过真实的课程故事,从“玩”的视角出发,探索如何破解幼儿如厕等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难题。 米粒儿是小班的一名小女孩,头顶两个“小揪揪”,活泼可爱。入园第一天,我们就注意到她如厕时只是微微蹲下,即便旁边有扶栏,她也只是轻扶微蹲,整个人颤颤巍巍,显得紧张不安。与她和家长沟通后得知,孩子在家一直使用坐便器,从未接触过蹲厕。她说,每次蹲下时都有一种“屁股要掉下去”的感觉。米粒儿妈妈原本以为孩子入园后能自然适应,因此并未主动与老师沟通。 如何引导米粒儿顺利适应蹲便?起初,园所的几位保教老师齐上阵,轮流搀扶、耐心鼓励、细致指导,希望帮助她掌握正确姿势。然而,米粒儿一句带着情绪的“我就是不喜欢”,让我们意识到方法可能不对路。 静心反思后我们认识到,如厕本身是一件私密的事。过度关注反而容易引发幼儿的紧张甚至抗拒。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行为习惯问题,本质上却关乎心理——幼儿害怕蹲不稳,担心失重坐倒,也羞于暴露身体。这份“怕”,成人容易忽略,但对孩子而言却是真实而沉重的无力感。 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份“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玩”。游戏能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习得“蹲”的技能,也能帮助他们自然表达情绪。正如儿童心理学者所言:“有些事孩子不会说给我们听,但一定会玩给我们看。”于是,我们开启了“玩解如厕难题”系列行动。 青蛙跳跳乐。孩子们戴上小青蛙头饰,跃跃欲试地参与“青蛙跳跳”大比拼。通过视频和图片,他们形象地掌握了动作要领,用童言童语总结为“像小青蛙一样蹲下跳起来”。米粒儿起初有些茫然,但在游戏氛围感染下,也开始模仿同伴蹲跳、挪移,乐在其中。我们注意到她蹲下后并未因重心不稳而前倾或后坐,由此排除了“蹲不下”与“蹲不稳”的顾虑。 荷叶蹲蹲停。“荷叶圆圆真宽敞,好像一张大睡床……”伴随着童谣,我们将荷叶造型的跳跳圈随机撒在场地中。“小青蛙们,快蹲到荷叶床上休息吧!”孩子们纷纷跳进圈中,有的站起来,有的坐下去,而米粒儿则沉浸在游戏情境中,稳稳蹲着,还不时与小伙伴做鬼脸。“蹲不久”的问题,也在游戏中悄然化解。 蹲便器变身荷叶床。我们趁热打铁,将班级的蹲便器装饰成“荷叶床”,并在尾部立起一朵荷花,既美化环境,也在视觉上遮挡,保护孩子的隐私。米粒儿第一次走进这样的“荷叶床”,愣了一下。“小青蛙,快蹲上去吧,小荷花为你站岗哦。”她小心地将双脚踩在“荷叶”上,熟练地蹲了下去。我们则故作打趣地捂住眼睛:“不看,不看,不看……”从指缝中望去,米粒儿的如厕难题已在游戏中悄然消解。 幼儿园里没有什么是“玩”解决不了的。正是这种师幼双向奔赴的生活实践,让教育目标、内容与实施过程如春雨般无声渗透,自成课程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享受什么样的课程,也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在规划课程时,我们应该将重心置于幼儿在园的每一天,关注他们的真实体验与生命质量,让每一项活动都富有意义,真正实现“一日生活皆课程”。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大学幼教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