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且读且思
“平生就想办一所好学校”
王永彪

    今年上半年卸下校长职责,回首往事,那些读过的书既影响了我的管理,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首席、学生的镜子,孔子及《论语》以精简的嘱告为管理者指点迷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管理者正衣冠、正言行、正心境,师生必然“见贤思齐”。教师有荣辱浮沉,孩子有酸甜苦辣,我们如何对待?“为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对照践行,宽则万物可容,敬则百事可行,哀则十指连心。

    学校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多变。怎样自我调适并奋力向前?看看子路与夫子的对话,也就豁然开朗了。“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我曾给同事分发《论语》阅读,也带着孩子在悦读课上触摸《论语》,共同聆听经典的天籁之音。

    根据史蒂芬·柯维等著的《要事第一》中所述,学校要做好第二象限中“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也就是将悦读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我们建立了资源丰富且开放的悦读空间,正厅、廊道、教室、办公室随处可见能够吸引师生驻足的书籍和报刊。学校设置了悦读课,不仅在课堂读,还带着孩子到当地图书馆读,希望以此为孩子打开广博的世界。为满足教师的悦读需求,学校鼓励教师从兴趣悦读走向专业悦读、主题悦读、实践悦读,将所读转化为富有实效性的育人行为。

    我喜欢杜威的著作,《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其一。杜威说:“我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我们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民俗中心等人文场所,也走进气象站、社区等职能部门,以进阶的课程为孩子创建多维体验。本着孩子具有“制作的本能——建造的冲动”,我们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跨越学科界限,以整合思维设计完成具有独创性的实践作业。

    针对5<2的现实矛盾,杜威给出了建议,“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开设分主题的家长课程,通过家校社的协同以“一套伦理原则”实现孩子的道德成长。

    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陶行知有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我一直以此为方向践行。我们调整评价机制,以教育科研团队、年部团队、班级团队为核心实施考核,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在目标导引下,学校蓬勃发展。本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纪律和自由间寻找生长点,尊重共性与差异因材施教。

    把教室的门打开,把教师的心门打开,教学的深度变革才能真正发生。这种认识来自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他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我们建立全员开放教学制度,从学期初就进行组织,旨在一启动就使教师进入浓郁的专业研讨氛围。家长、其他学校的教育同人也可以进入课堂听课观察,不仅看到师生的状态,也看到学校的管理。

    我们引入课堂观察量表,建立“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是教师持续学习、自我超越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的过程。我们乐在其中。

    《平生就想办一所好学校》是与工作室成员共读的书,初见就被书名深深打动。在校园里行走35年,始终在为一所理想的学校而努力。一切过往,无论顺逆,皆在心底化为无价的财富。找到榜样、研究榜样、成为榜样,既是对成员的希望,也是对自我的提醒。

    在转换至新的教育岗位时做这番梳理,希望正承担和将承担学校管理职责的同人,能在典籍里看到一条曲折却美好的路,以“平生就想办一所好学校”为目标,全力而为,幸福而为。

    (作者系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原党支部书记、校长,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践行教育家精神,创建新优质学校”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G252616)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