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环球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徐冰娜

    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风险挑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全球治理体系深度重构。国家安全教育是筑牢全民安全意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培养高层次战略人才的基础工程。面对新时代的新格局和新挑战,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亟须深化理论创新、制度供给和实践转化。我们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坚持法治护航、课程引领、人才支撑与社会动员并举,推动我国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向更加系统化、精准化、协同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

    ————————————————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风险挑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全球治理体系深度重构。作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一环,国家安全教育是筑牢全民安全意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培养高层次战略人才的基础工程。当前,西方国家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积累了诸多成熟经验,对于我国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和制度优势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成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的核心议题。本文围绕“以制度立法筑牢基石、以纵贯课程夯实根基、以项目驱动聚焦核心、以社会动员拓展空间”四个维度,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

    制度保障赋稳度: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体系

    法治是国家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美国等国家在国家安全教育法治建设方面起步早、体系全,已构建起由《国家安全法》《国防教育法》《国家安全教育法》等组成的多层次法治体系,明确了国家安全教育的政策框架、组织架构和财政支持机制,保障国家安全教育在制度层面稳定运行。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初步的规范基础。下一步,我们应加快推动国家安全教育法立法工作,系统整合现有法律条文与教育政策,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定位、目标内容、课程设置、主责部门及财政保障。建议设立国家安全教育统筹协调机构,由中央统一部署、各级部门协同推进,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落实、部门联动的国家安全教育治理格局,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课程体系强厚度:构建贯通式国家安全课程体系

    全覆盖、多层次的国家安全课程体系是增强全民安全素养、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落地的核心支撑。以俄罗斯为例,该国每五年制定《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由多部门联合编写教材,分学龄段设计重点内容,形成衔接紧密的纵向课程体系。西方国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顶层设计与分层实施相结合,通过贯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我国应以《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依托思政课程主渠道,科学设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分层课程体系,构建“基础认知—系统理解—战略思维”三阶递进课程链。具体而言,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总体国家安全观基本理念,在中学阶段嵌入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专题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国家安全战略、治理能力、安全科技等高阶课程。同时,鼓励高校整合现有的学科资源,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安全模块课程群,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发展。为推动课程标准落地,我们应加快建立跨学段、跨区域的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共同体,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培训,开发标准化教材和案例资源库,打破学段壁垒和内容孤岛,提升课程体系整体厚度与协同水平。

    人才培养提精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安全人才体系

    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安全专业化人才建设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强调课程专业化、培养系统化、目标精准化。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教育计划”等系列项目构建起国家安全领域的复合型、跨文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国家安全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养链条。据统计,美国400余所高校开设了反恐与国土安全专业,上千所院校提供情报学、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能够提供258种语言的教学和培训。近八成获得国家安全教育计划资助的毕业生进入涉国家安全领域的联邦机构就业,形成了精准对接国家安全需求的人才培养、输送、履约的闭环机制。

    我国应以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家安全学与国际关系、区域国别研究、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治理、公共政策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设立国家安全相关二级专业或研究方向,构建“专业+语言+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专项经费与奖助机制,鼓励高校建立“重点项目+实践平台”双轮驱动型人才基地,与国家安全相关部门、央企、大型智库等机构合作开展定向联合培养。此外,国家层面应建立人才履约和服务机制,对获得国家资助的国家安全类人才实行“培养—输送—履约”闭环式管理,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

    社会协同扩广度: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向全社会系统延伸

    国家安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由校园走向社会,由点及面、多元协作。发达国家普遍通过大型宣传倡议、公共纪念活动、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构建全民化国家安全教育生态。例如,新加坡开展“狮城护卫者游戏卡”“全面防卫之谜”等互动活动,通过场景化学习将国家安全理念内化为公民行为准则;美国组织“发现可疑立即报告”运动强化公民社会风险识别与协作能力。

    我国应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公共文化平台、行业组织、融媒体资源,通过国家安全主题宣传周、安全教育游戏化产品、交互式展览体验馆等方式,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渗透力。建议以地域为单位建立区域性国家安全教育中心,鼓励地方探索基于行业特征和公众需求的分众化、差异化教育方案,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普及。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发公益性国家安全宣传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国家安全教育传播体系。

    面对新时代的新格局和新挑战,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亟须深化理论创新、制度供给和实践转化。我们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坚持法治护航、课程引领、人才支撑、社会动员并举,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向更加系统化、精准化、协同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方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增强全民安全素养、培育战略型安全人才,为加快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