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政策承载着为欠发达地区输送优质师资的核心使命,以“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和“有编有岗”的双重保障,通过行政引导与财政投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吸引优秀人才扎根欠发达地区基层从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源头活水。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自2007年试点,历经新时代“公费教育”升级和2024年“4+2本研衔接”迭代,并带动20余省份先后实施地方项目,吸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从教,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广东省在严格执行国家公费师范政策、协同做好招生培养就业保障的同时,2018年出台省内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聚焦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该政策明确遵循“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原则,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为省内71个欠发达县(市、区)分层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中学科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的义务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教师和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广东也是全国首个开展公费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省份。实践证明,国家和省公费师范政策“培养一人、改变一校”的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有力促进了广东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为广东加快教育强省建设、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中坚力量。 尽管公费师范生政策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却频现报考环节“冷热不均”、培养阶段“水土不服”、履约就业“避责趋利”等问题,折射出公费师范生教育情怀与职业认同引育上的短板。据媒体报道,2025年公费师范生整体报考“火热”的同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在个别省份招生却遭遇“爆冷”。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也了解到,个别公费师范生转专业意愿强烈,不顾原则上不予转专业的政策初衷和生源地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需求,多种形式多头投诉要求地方和学校办理。个别公费师范毕业生将“有编有岗”曲解为“包办就业”,对“双向选择”要求视而不见,消极等待教育部门安置,同时又对欠发达地区提供的专项招聘岗位缺乏热情,如广东省某欠发达地区提供的30余个岗位在多方推动下绝大多数仍无人问津。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强化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以及责任担当、独立精神培育刻不容缓。 当前,国家公费师范新政策已优化出台,为各地构建“招生—培养—履约—保障”公费师范生教育全链条育人体系赢得了有利契机。我们需要久久为功,将教育情怀的引育培养置于核心地位,确保公费师范政策行稳致远。一是招生宣传要强化价值引导。摒弃“重待遇轻义务”的单向宣介,构建价值引导、沉浸体验、科学适配“三位一体”的机制,鼓励新时代青年“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芳华”。清晰公示定向欠发达区域、明确服务年限及违约责任;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考生深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实地参访,激发教育大爱与同理心;引入科学的职业适配评估,精准筛选具备“乐教适教”潜质的学生,切实把好入口关。二是教育培养要筑牢信仰根基。将教育情怀培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深化优良师德师风浸润,系统开设“教育家精神”专题课程,有机融入优秀乡村教师典型案例教学,用身边榜样点燃师范生赴欠发达地区从教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强化基层实践导向,严格落实本科阶段赴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实习一学期要求,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磨炼本领,涵养独立担当精神。三是履约管理要严守责任底线。完善约束与关怀并重的责任机制,强化信用惩戒效力,切实按照国家公费师范新政策要求,将恶意违约行为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关联考公考编等限制;健全履约状态动态跟踪体系,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更新履约状态,实现精准管理。四是激励保障要构建长效机制。落实“待遇留人、情感留心、事业留魂”的三维保障机制,足额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各项待遇,提供设施完善的周转住房;切实将公费师范生优先纳入“国培计划”,因地制宜探索学历提升专项奖励等助力专业发展举措;建立校地协同一对一帮带机制,让每位履约的公费师范生体验到“回家般”的归属感与职业尊严。 公费师范政策若仅依靠“免费”与“编制”等外在保障,难以维系持久内生动力,无法培育出“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能发展”的优秀教师。唯有将教育情怀的“火种”深植于心、贯穿始终,方能引导公费师范生超越“履约者”,成长为扎根基层、矢志育人的“筑梦人”与“燃灯者”,为促进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