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吟游
枫桥畔忆张继
吴建勋

    人杰地灵的苏州有不少名胜古迹,也有不少动人的传说。秋日,我沿着枫桥镇狭窄的街巷,去寻觅唐代诗人张继的踪迹。

    几年前教张继的《枫桥夜泊》时,聪明的学生提出两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是张继作为湖北襄阳人,为何在苏州写下《枫桥夜泊》?二是张继当时究竟想到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样回答学生的,但今天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吟诵着诗人的心声,耳畔回响起寒山寺的钟声,思绪悠悠,穿越千年的历史,飞向旖旎的江南。

    枫桥,曾名“封桥”。据《苏州史志》记载,这里地处水陆要冲,唐代时设有粮卡,每当“皇粮”北运经此地便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故名“封桥”。但张继这首诗名扬天下以后,“封桥”已改名为“枫桥”。

    《吴郡志》里记载:“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阊门就是古代苏州的西门,枫桥镇因枫桥得名,位于苏州城西三四公里处,背靠大运河,古老的官道从这里经过,“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成为南来北往客商理想的小憩之地。枫桥镇北岸是常熟、昆山等地商品的集散地,也是苏州丝绸等产品的市场,隋唐时代极是繁华。

    走出喧闹的枫桥镇,一弯如带的运河流向远处的苏州,一座月牙形单孔石拱桥横跨古运河上。咿咿呀呀,摇橹的渡船从它身边走过,桥头两岸枫叶如丹,煞是好看。这就是名扬千古的枫桥吗?我沉吟着、思索着——在这繁华之地,张继为何能写出如此沧桑的诗篇?据考证,张继写这首诗的年代应是“安史之乱”之后,他正流落江南。

    张继天宝十二年中进士,没有通过吏部铨选。后来,流寓吴越的张继乘船来到苏州,来到枫桥之下。夜不能寐的他看到霜天下寒凝水面,听到半夜传来寒山寺低沉雄浑的钟声,想到自己失意的青春,想到凋敝的国家、苦难的人民,不禁愁肠百结,脱口吟出《枫桥夜泊》这首闻名千古的诗篇。这是枫桥和寒山寺之幸,从此桥与寺名扬天下;这也是张继之幸,以一首《枫桥夜泊》而秉彪历史。

    作为诗人,张继在唐代的地位并不高,新旧《唐书》都没有为他立传。从与他同时代文人的零星记载来看:张继并非官高位显,只做过洪州(今南昌)管财政的盐铁判官,后来病死任上,竟然无钱埋葬。

    走着、想着,忽有横笛声从河对岸的小村传来,给古老的运河和小镇增添了几分情韵。站在枫桥边沿河望去,右边100多米处有一个叫“江村桥”的石拱桥与枫桥遥遥相对。我突然想: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江”会不会指的是江村桥?当然,诗无达诂,“江枫”自然也可理解为秋天的红枫。一个“眠”字,拟人写法,“月落乌啼”的愁意呼之欲出。这时,我眼前仿佛浮现一幅画面:张继面对点点渔火、一弯愁月,不禁思绪万千。他目睹安史之乱,虽然为避祸来到江南、来到苏州,但仍然心系苦难的百姓,仍然心系战乱的家乡亲人,仍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一首《枫桥夜泊》,不仅是状物写景的名作,不仅蕴含历史的沧桑,更寄托了诗人悲悯天下的情怀!

    张继为何在苏州写下《枫桥夜泊》?张继当时究竟想到了什么?

    我心中的疑团忽然有了清晰而完备的答案。

    (作者单位系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顺河校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