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禹轩妈妈的几条密集视频动态一下子涌了进来。那个眼角皱纹都带着精气神儿的农村妇女,又在布料与英语交织的深夜里默默升华着自己。这样的朋友圈早已超越了“展示努力”的层面——她的每一条视频仿佛都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新农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3年前她还是一个连元音、辅音都分不清的普通裁缝。 一切始于3年前她发来的一条信息:“晓英老师,你今年教七年级了吧?我想跟你从七年级开始学英语。嗯……老大上班了,老二、老三都上高中了,我现在要为自己活一回。”虽然一个农村裁缝要“拜师”学英语让我非常震惊,但作为她三个孩子的老师,我对她有一定了解:她朴素,却雷厉风行;她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于是,这个50多岁的妈妈成了我的“编外学生”。 她平时店里很忙,但每天一早总会雷打不动地把学习心得发我批阅。班里的学生总是好奇班级口语打卡小程序里那个永远最高分的人是谁,我索性把这个励志妈妈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与这个50多岁的大姨“比一比”。有的学生甚至专门跑到她的裁缝店,听她讲怎样用英语询问布料价钱,看她的英语怎样让顾客目瞪口呆。也有的学生跑去向她炫耀自己的英语成绩从30多分提高到80多分——我的“老学生”和“小学生”就这样在学英语的路上彼此照亮、互相激励。 禹轩妈妈把生活的每个场景都变成了学英语的战场:夜晚,广场舞曲响遍大街时,她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店里回来,常常楼都来不及上就直接坐在小区台阶上练习口语。有的大爷说她“搞传销”,提醒别人离她远点,她只是笑笑,把一群人的围观当成练习当众表达、提升自信的机会。清晨,她在客厅背单词、读课文的声音成了叫醒孩子的闹钟;店铺里每一处可见的空间都被她改造成了英语角——进门抬眼就能看到墙上贴着货品的英文名称和单价,玻璃窗上还用尺子压着26个字母和发音规则。顾客常常打趣:“老板娘,你是怕这些英语单词逃跑吗?” 有人说,50岁应该知天命——可她的天命,似乎才刚刚开始绚烂。 通过自学,禹轩妈妈逐步掌握了小学、初中的英语知识。如今她口语流利、书写工整,甚至已经开始指导一些孩子和成人练习口语。她告诉我,很幸运又遇到一个优秀的中国电力退休工程师做她的老师,给予她无私的帮助。她的生意也因英语结缘——一个马来西亚朋友把她的窗帘推到了国外。她感慨道:“哪里有什么天上掉的馅饼?不过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昨天,她又跟我说起接下来的计划:准备用两三年时间学完高中知识,再考一些证书,“一定会加油,在自己身上贴更多标签”。 那深夜灯下的笔记、回荡在小区的英语声、远销海外的窗帘,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永恒的真理: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Nothing is impossible as long as you stick to it.(年龄永远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只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我曾教过她三个孩子知识,她总说我是她的英语启蒙教师。但她也用自己的人生给我上了震撼的一课——关于坚持、勇气和终身成长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