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人生边上
快走踏清秋
蒋继山

    午睡后,我正在窗前的电脑旁专心致志地写作,为设计文中的故事情节而绞尽脑汁。突然,一片枯黄的落叶像一只蝴蝶飘飘然然飞到我面前的窗台上。我捡起落叶,看了一眼——一叶知秋,这片叶子告诉我,真正的秋天来了。

    秋天又来了。

    这些年,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受:秋天来了,最好是去踏秋。

    此时,如果你依旧在院子里徘徊、公园里散步,那你看见的依然是枯干的树枝直刺苍天,零星的灰黄树叶在冷风中发抖,更多的枯叶随风飘落在地面。踏上去依然是“噼里啪啦”的叹息声,一切如昨,好像同一版本印刷。“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涌上心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占据心房。于是,一种落寞、一种寂寥、一种惆怅袭上心头。时光易逝,人生易老,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然而,当你走出庭院、走出公园,走向田野、走向自然,走向劳动的人群中,那你看见的是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稻穗、白茫茫的棉花……此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就会涌上心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会占据心房。于是,金灿灿的生活、红彤彤的激情,挤走了那些感伤和不快。

    此时,我又想起来踏秋。

    我放下鼠标键盘走出房门,沿着庭院里两边镶嵌着鹅卵石的水泥地向前漫步。我张开双臂,沐浴着迎面吹来的习习凉风;张开嘴巴,贪婪地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抬起头颅,仰望着像一块蓝宝石一样的晶莹剔透的天空。

    不知不觉,我走出庭院,走到村前的荷塘边。这个荷塘,原来就是一处满是淤泥的水塘。前年,新农村建设时清理了淤泥,放入了荷花,周围铺起了沥青小路,又栽了香樟、垂柳、海棠、枫树等。此时,眼前的枫树好像在欢迎人们,又好像喝多了酒——不然,它们为什么会红着脸,使劲地向我们招手呢?

    荷塘里是亭亭的荷叶,还有已经绽放的荷花。看着看着,我想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想着,荷花、荷叶摇摆起来,水面泛起一阵阵波纹。正在疑惑的时候,一只大白鹅游了出来。也许是不甘寂寞吧,它伸长脖子,“嘎嘎嘎”地引吭高歌,又游向荷叶深处。

    走过荷塘,来到了田野。

    秋天的田野犹如金色的海洋,沉甸甸垂着头的稻穗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丰收的喜悦。一阵阵凉爽的风吹过,泛起了一阵阵金色的波浪。这景象不正是诗人杨收描绘的“飞鸥撒浪三千里,暮草摇风一万畦”吗?田野深处,有的人在起花生,有的人在掰玉米棒,有的人在敲芝麻,还传来了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爽朗的欢笑声。这景象,不正是辛弃疾描绘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吗?

    秋天的天空是那么高远而湛蓝,几片白云悠悠地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站在田野里仰望天空,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在这广阔的天地间,人是多么的渺小,而自然又是何等的壮美!

    再向前走,来到了池河岸边。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树木的影子。水流轻轻、水声潺潺,像一首悠扬的歌曲。河边的芦苇茅草随风摇曳,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那画面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图。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下,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秋天的声音: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潺潺而流,还有远处村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每种声音都显得那么清晰、那么和谐、那么美妙。

    回来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天空披上了一层绚丽的红霞。再看看荷塘,水面一半被夕阳的余晖染红,一半是荷叶的绿色。这情景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得一模一样。来时荷塘活泼灵动,回时荷塘静谧优雅,各具情态,各具风味,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啊。

    秋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季节,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季节,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的季节。

    秋天来了,最好是去踏秋。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定远县池河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