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瓶颈。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国平台”)不仅是优质资源的聚合体,更是破解区域教育失衡、激活转型动能的“枢纽工程”,既为区域提供了标准化的资源基准与技术框架,又为地方创新预留了弹性空间。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以国平台为支点,通过机制创新打通资源流动堵点,以靶向培育激活教师主体动能,最终实现教育生态的全域升级,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机制筑基,区域统筹的系统化设计。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突破在于构建“上下联动、全域协同”的机制体系。南关区以国平台为枢纽,通过“1+3+N”架构与“三域联动”模式,搭建覆盖资源整合、教研推进、实践落地的全链条网络。 “1+3+N”体系形成立体化支撑框架。“1”是以国平台为载体,深度整合教学辅助(智能课件生成、学情分析)、学习支持(自适应练习、AI答疑)、教研协作(跨校研讨、课堂智能分析)“3”类AI工具,支撑“N”个校本化场景创新。 “三域联动、双线融合”构建闭环生态。以“AI+课堂教学、AI+教师研修、AI+教育管理”为三大核心领域,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课堂教学中AI工具生成的学情数据,为教师研修提供精准改进方向;教师研修形成的技术应用经验,反哺课堂教学优化;教育管理通过数据动态监测前两者效能,实现科学决策。同时,线上打通国平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研修平台”的数据壁垒,线下推动资源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场景。 能力驱动,教师数字素养的靶向提升。教师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其能力提升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南关区依托国平台构建了“分层培训—数据画像—靶向提升”的能力培育体系。 三级培育体系实现全覆盖。基础层聚焦国平台操作与AI工具入门,确保教师掌握AI批改作业、生成课件等基础技能;进阶层强化跨学科融合应用,指导教师利用国平台资源设计“语文+科学”“科学+数学”等项目式学习;实践层鼓励校本场景创新,支持教师开发“AI+学科”特色教学案例。这种分层设计既保障了全员能力底线,又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进阶空间。 数字画像实现精准诊断。通过追踪教师在国平台的资源调用数据、AI工具使用等行为数据,结合区域智能研修平台的教研表现,生成包含“资源整合能力”“AI工具应用熟练度”等维度的数字画像。如针对“跨学科资源利用率低”的教师,精准推送国平台“综合实践”栏目资源及整合方法指南;对“AI学情分析工具使用生疏”的教师则开展专项工作坊实训。 能力提升成效显著。全区3443名教师全员参与依托国平台开展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275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奖项,53节精品课例入选部、省级优课。当教师切实感受到技术对教学的赋能价值,其数字素养的提升便从“任务驱动”转向“内生需求”。 生态重构,教育新样态的多样培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构建“质量共进、全域均衡”的教育新生态。南关区通过场景创新与成果辐射,推动数字化从“技术应用”走向“生态重构”,形成“一校一品、全域协同”的新格局。 “一校一品”激活校本创新活力。在“N个场景创新”理念引导下,各校结合办学特色开发个性化应用场景,如东师东安实验学校的“双师课堂”将名师资源与本校教师教学深度融合,通过AI工具分析两者教学互补点,优化课堂结构;回族小学的数字化教研新模式让资源与智能研修数据全程参与“备课—授课—评价”,使校本教研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些场景既统一于国平台的资源底座,又彰显学校特色,让数字化生态更多样。 全域教学生态持续优化。区域内80%以上学科开展资源融合实践,试点校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从“局部覆盖”跃升至“广泛覆盖”,校际差距逐渐缩小。教师不再受限于本校资源,可通过国平台获取全国优质课例;学生借助自适应练习、AI答疑获得个性化学习支持,教育过程的精准度与公平性同步提升。 未来,南关区一方面深化国平台与本地生态的协同,让资源流动更精准、机制运转更高效;另一方面聚焦“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教师从“用技术教”转向“用技术支持学”,让AI工具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从“资源共享”到“质量共进”再到“个性绽放”,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将不断延伸,而国平台的价值将在这一进程中持续彰显。 (作者单位均系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