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国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与技术支持。湖南省宁乡市作为教育大市,农村教师占比67%,通过体系化的“国平台”应用培训和实践,破解了农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难题,推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县域统筹:“行政推动+业务竞赛”解决“不愿用”的问题。宁乡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育考试与信息中心和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从行政和业务两条线推动国平台的推广应用。 行政上做好基础设施升级。近3年宁乡市累计投入3258万元,配备77间精品录播教室、104间网络联校直播教室,给3851个班级配备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保障智慧终端供给。 业务上抓实业务竞赛。自2023年开始,国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精品课遴选,宁乡市出台了针对精品课遴选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国平台主动寻找课程资源、学习上传操作方法等,提升教师参与热情。 培训赋能:“分层设计+三微共生”解决“不会用”的问题。在国平台全域推进过程中,市教师进修学校聚焦教师“不会用”“用不好”的痛点,构建“以场景实践为起点、能力提升为阶梯、生态创新为目标”的推进模式,通过“校长主导、骨干引领、全员应用”的分层培训,推动国平台赋能教育教学改革。 场景化课程激活应用动力。教师愿用、会用关键在于让他们感受到国平台带来的提质增效作用。为此,宁乡市对培训课程进行场景化设计,以贴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所需。主场景课程参照宁乡市课程建设要求,将国平台的资源、工具、场景按照助教、助学、助评、助辅、助研、助育、助管七个模块梳理整合,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针对共性教学问题,将主场景拆解为若干微场景,每个微场景解决一类问题,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步骤,让教师“用得上、够得着”。针对农村学校开发的“实验资源替代”“家校远程沟通”等专项微场景课程,有效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够、家校距离较远等问题。这种贴近教师日常、化整为零的设计有效降低了应用门槛,是实现教师全员普及应用国平台的基础。 三支力量构建引领体系。教师深化应用国平台在于实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此,市进修学校着力打造三支团队,保障平台应用的可持续性。书记校长决策团队。聚焦国平台“助育”“助管”等场景,激励校长成为国平台应用设计者,结合主题式校本研修推动国平台校本化应用。同时,将国平台应用成效纳入学校年度评估,通过“技术决策—场景落地—成效追踪”的闭环沉淀校级应用案例,推进国平台融合学校特色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学科名师创新应用导师团队。遴选市级以上学科名师组成导师团队,定期开展集中研修、案例打磨,每位导师带领10名教师成长为国平台应用校级骨干;校际数字化应用骨干团队。从每所学校遴选2—3名骨干教师,通过“一个星期集中培训+半年岗位实践”的混合式培养,使其能组织和策划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协同引导教师开展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微场景的实践探索。 三微共生提供实践路径。以“微场景—微案例—微能力”的闭环路径,助力教师从单点应用走向综合创新。骨干团队引导教师从日常教学真问题切入,通过教研组梳理、同伴互研等途径,形成动态更新的问题清单,并归纳到主场景—微场景框架,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微场景实践。教师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策略应用、工具运用和成效、成果总结梳理成微案例,并通过教研组活动进行打磨,不断优化解决路径和策略,形成校本研修资源。教师对照《教师数字素养》三级标准,绘制“微能力发展图谱”,明确 12项能力点及提升路径,根据能力点提供主场景—典型场景—微场景支架,开展微案例、课例评优活动,激励和引导教师从单一微场景到多个典型场景和主场景的应用,实现教师数字素养渐进式发展。 家校共育:“线上群组+课程资源”解决“协同用”的问题。国平台家校交流应用场景和课程资源能较好解决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和沟通能力不足,家长素养薄弱、学习力不强等问题,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线上群组”搭建实时交互“云桥梁”。依托国平台线上群组功能,任课教师与家长能随时开启“云上对话”,形成高效、便捷的交流渠道。线上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家校双方可更加便捷地开展协作。 “课程资源”拓宽共育内容“新渠道”。国平台的海量课程资源成为家校共育的“宝藏库”,教师可将已有的家庭教育知识与国平台的课程资源相融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国平台的预习、练习资源可以配合家长的学习辅导,如针对家长辅导孩子英语口语困难的问题,国平台的“英语点读”功能提供与教材同步的免费点读,可以满足孩子的预习和复习,提升了辅助能力。 (作者单位均系湖南省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