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福建省邵武市市民发现,许多挂有“实验”字样的学校(幼儿园)都已更名。当一座城市的学校(幼儿园)摘下“实验”的标签,换上“古城”“严羽”“鲤鱼山”这些浸润着地方记忆的名字,这不仅是标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的寻根之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挂有“实验”学校(幼儿园)的校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邵武市一位退休老校长回忆:“那时大家都以‘实验’为荣,仿佛挂上这块牌子就站上了教育改革的潮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二字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创新内涵,反而成了千校一面的标签。 “20年前,我们需要‘实验’这块招牌获取资源、吸引生源。”邵武市一位资深教师坦言,“但现在,我们更相信脚踏实地办教育,用特色创品牌。” 这场更名是邵武教育从“向外借鉴”迈向“向内扎根”的生动写照。如今的邵武市实验幼儿园三个分园分别更名为古城、鲤鱼山、三里亭幼儿园,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更名为严羽小学,实验小学水北分校更名为紫云小学……这些承载着地理印记与人文温度的名字,正悄然重塑邵武教育的底色。 一位退休教师在严羽小学校门口驻足凝望,“从‘实验小学’到‘严羽小学’,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教育的灵魂”。 新的校名也为孩子打开认识家乡的新视角。 “妈妈,我的学校在鲤鱼山上吗?”5岁的萌萌对幼儿园里的事物充满好奇。自幼儿园更名,这个住在山脚下的孩子对每天走过的路多了一份亲切与认同。 家住三里亭社区的王女士发现,4岁的儿子成了“小历史通”——他会指着路边的亭子告诉爷爷奶奶,这是我们幼儿园名字的由来。 一个名字、一方水土、一份深情。这些新校名正悄悄种进孩子心里。 从千篇一律的“实验”序列转向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教育正在与这片土地的历史文脉、自然风貌重新连接。邵武市更名后的学校(幼儿园)立足自身资源,深耕地方文化底蕴。严羽小学以宋代诗论家严羽文化为根脉,将《沧浪诗话》中“兴趣”与“妙悟”的美学理念融入课程;鲤鱼山幼儿园巧妙融汇“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构建以“锦鲤文化”为特色的育人体系…… 从诗论雅韵到红色传承,从吉祥寓意到奋进精神。如今,邵武市的市民不再用分校、分园的序号称呼学校,而是亲切地谈论着“诗意的严羽”“红色的旗山”“灵动的古城”。 “特色办学不是贴标签,而是找到学校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最佳契合点。”邵武市教育局负责人强调,“每所学校都应该是独特的,要有自己的品格与特色。” 早晨七点半,家住古城路的李女士牵着女儿的手走向古城幼儿园。“现在送孩子就像去邻居家串门,‘古城’让教育和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在鲤鱼山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有一本特别的成长档案,记录孩子像小鱼一样不断跃进的精彩瞬间。 这种“融为一体”的亲切感正是邵武教育改革的追求——让优质教育从“家门口”的地理便利走向“心坎上”的情感认同。 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邵武市教育局创新推出“1+N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教育走出了校园的围墙。在红色金坑基地,旗山小学的学生重走红军路;在古镇和平,严羽小学的学生寻找诗词中的乡愁;在生态高峰基地,三里亭幼儿园的孩子体验农耕的乐趣。 “这种‘行走的课堂’让教育变得生动而深刻。”一位带队教师感慨,“孩子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感悟远比书本上的说教更加珍贵。” 从文化深耕到特色办学,更名背后是邵武教育自信的外在表现,是教育的一次重新出发,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