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课堂策
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辨
杜 霞 李芷涵

    儿童时期是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如何构建适合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耳熟能详的成语“自相矛盾”就出自与此。结合本单元所关注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自相矛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穿越古今,走进人物的深层意识空间,围绕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工具展开深入探讨,进而通过搭建新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升思维品质。

    依托文本,搭建情境。寓言这一文体往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谏之意,给人以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寓言的文体特征,通过创设生动适切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和人物,置身其中去感受人物的行为与心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深层内涵的理解。

    结合本单元的习作任务“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师可以设置“小小探险家穿越到楚国”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规划五项任务。

    任务一:厘清“矛”“盾”,扫除障碍。教师出示“矛”“盾”图片,课题书空,汉字溯源,帮助学生明确“盾”以掩蔽身体具有防御性,“矛”以击杀敌人具有进攻性,从兵器的功能入手体会“矛”“盾”之间构成的相生相克的独特关系,为理解“自相矛盾”所隐含的内在逻辑谬误进行铺垫。任务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对课后习题中的加点词语进行注音与解释,达成字音检测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任务三:复述故事,还原现场。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用不同视角展开《自相矛盾》故事复述,在还原现场的同时充分感受人物的行动逻辑与心理意识。这里可以通过自评与他评,借助评价表中的相关要求,如故事情节是否复述完整、人物言行是否传达其思想意图等,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情境之中展开体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任务四:问题驱动,图表助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卖家弗能应”以及“如果你是卖家,你会怎么推销‘矛’‘盾’”两个主要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借助表格这一思维工具进行逻辑推理。任务五: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教师引入新的阅读素材《万能溶液》,引导学生使用任务四学习到的思维工具进行逻辑推理,在拓展迁移中达成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所有任务串联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矛”“盾”的深度辨析中形成正确的“矛”“盾”观。

    问题驱动,图表助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聚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针对任务四的“问题驱动、图表助力”,我们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来驱动思辨。 

    “自相矛盾”的故事揭示了违反“同一律”所导致的思想不一致性和思维混乱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为真,就会导致逻辑上的不一致,陷入“卖家弗能应”的尴尬。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为什么卖家弗能应”的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而展开深入辨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几种可能性?根据每种可能性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表格这一思维工具,借助四种假设情境依次对结果进行判断,如“矛断裂、盾完好”的推理结果是矛之不坚,故“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不能成立。通过列举不同的可能性,从而暴露出卖家说辞的内在矛盾与漏洞,使逻辑悖论具象化、可视化。经由课堂讨论交流,学生将楚人对矛和盾的描述分别填入对应栏,就能清晰地看到两者同时存在会引发矛盾冲突,从而深刻理解楚人无法回应的逻辑困境。

    教师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借助“图表支架”将思维外显,展示思维过程,就可以助力学生逐步构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去完成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楚人无法回应的逻辑困境,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创新的推销策略,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楚人“誉盾”“誉矛”的夸张言辞与最终“弗能应”的结局,能够理解寓言“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

    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搭建新的“探险”情境,对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维训练。根据科学史上“万能溶液”的传说编撰文言语篇,将其作为新的“情境”引入,通过将其中的关键语句做挖空,让学生在补全对话中展开新一轮的逻辑推演和思维训练。

    今有人自称善发明,曰:“吾欲发明万能溶液,能溶天下万物。”或曰:“     ?”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运用表格工具,通过小组同伴的讨论交流,从“能溶天下万物”“不可同世而立”两条线索进行推理,列出不同的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通过表格梳理,学生可直观发现所有可能性均指向逻辑崩塌,从而精准补全质问:“以何物盛此溶液?”此问题直击“万能”定义的绝对化漏洞,与原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形成思维呼应。在补全“        ,不可同世而立”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参考“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句式对溶液与容器的关系进行编写,即“夫能溶万物之液与不可溶之器”。学生最终不仅完成补全故事,更通过表格工具外显批判性思维路径,实现学习的迁移运用。

    此外,学生在补全《万能溶液》时模仿文言体式,既是对古文句式的迁移运用,也是对“寓言语言凝练性,言简义丰”的实践体悟,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收获,既掌握“以事喻理”的寓言文体范式,又习得文言表达的方式,使传统文化经典真正成为培养现代批判性思维的鲜活资源。

    (作者杜霞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芷涵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