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观课笔记
一封来自“蜘蛛”的求助信
吴其龙

    作为校长,每当漫步校园中,最让我驻足的是二年级教室外那一张张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的小脸。童话教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滋养低年级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特别是听了小林老师执教的《蜘蛛开店》一课后,不仅让我对童话教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引发了我对如何引领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思考。

    情境引擎:以适宜情境点燃发展内驱力。《蜘蛛开店》故事短小精悍,情节一波三折。一只小蜘蛛三次开店,却接连在河马、长颈鹿和蜈蚣面前碰壁。故事背后,蕴含着关于计划、坚持与灵活应变的朴素哲理。如何让二年级学生不囿于故事表层的“有趣”展开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小林老师以一封“蜘蛛”的求助信开启,配以生动的形象,真诚的求助话语,直指核心问题“蜘蛛如何开店才能成功”。学生沉浸其中,想蜘蛛之所想,急蜘蛛之所急,瞬间“代入”,小脸绷紧,眼神专注,俨然成了蜘蛛的“智囊团”。这个情境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的趣味点缀,而是从生活的视角进入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迅速点燃,成功地将课堂转化为充满思维张力的场域。

    支架赋能:让思维可视化助力成长阶梯。本篇童话结构反复,线索清晰,均按照“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来—结果”叙述。之前听过许多教师的课,大多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亦步亦趋教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小林老师则巧妙运用“故事元素图”作为思维支架。在小组合作中,我看到学生利用图表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将原本零散的感知梳理得条理分明。他们清晰地看见了蜘蛛决策的草率,如觉得简单就卖、对顾客差异的忽视以及遇难则退的弱点,明白了开店失败的真正原因。从情感共鸣到理性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小林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学生逐渐明白,不应迷失于技术的旋涡,而应关注技术背后人的生命、心灵和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工具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助力学生对知识难点的学习。教师日常成长中的软肋是什么?盲区在哪里?特别是AI时代,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工具支撑?作为教育管理者,理应引导教师成为思维的工程师,使其有支架地教,有路径地教,可见地教。

    跨界融合:深度探究催生专业发展新生态。小林老师围绕“世界多变,我们如何应对‘变’与‘不变’”这一核心问题,精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既批评蜘蛛的草率,也肯定守信;在“出主意”环节,学生将童话情境与现实经验联结,提出了方案。比如,提前了解顾客需求、合理定价、不轻易放弃等。从聚焦现象、多元评价到迁移运用,学生的思维在萌发和登攀中不断解锁。

    特别是在创意续编环节,小林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蜘蛛的‘智慧合伙人’,会制订怎样的新计划?”学生的创造力如泉水般喷涌——“定制服务按尺寸收费”“综合编织店多元经营”“会员制定金防风险”……尤其是一个学生提出设立“市场调研部”时,随同听课教师不由感慨:“原来为蜘蛛设计商业计划,既能培养文学想象力,又能渗透经济学思维,这种教学视角的转换让我看到了专业发展的新天地。”

    确实,当语文与经济学思维碰撞,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种跨越学科边界、连接虚构与现实的思维能力,正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界教研共同体”。教育正在从“学科拼图”走向“问题图谱”,校长要做的是拆除有形无形的围墙,让教师在交叉地带发现专业生长的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