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山野,实地探究海拔对花期的影响;手持仪器,化身为移动的“气象侦察员”;登上天文台,与土星、月球浪漫邂逅……不久前,湖南省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和专业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大围山与黑麋峰,开展了一场融合生物、地理与物理的跨学科科学考察。 山野寻踪探奥秘,手制标本拓认知。这次生物科考设立四个研究小组,围绕“解码叶片的形态密码”“大围山药用植物探索手记”等主题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深入探究。 在野外考察中,学生走进栗木桥原始森林、祷泉湖浏阳河源头等生态区域开展系统的观察、采集与记录。他们借助体视镜细致比较藤本植物作为“攀缘高手”的不同附着结构;徒步调查山区鱼腥草、野葛等常见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感受“药食同源”的传统智慧。七年级学生陈子霄以手绘方式记录所见,他画中的接骨草叶片锯齿、茎秆纵纹清晰可见。 返回驻地后,学生整理见闻、分析数据、完善科考手册,并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经过除尘、固定、晾干等步骤,八年级学生向修平完成了黄蜻、稻蝗等12种昆虫标本的制作,连触须都保存完好。八年级学生彭薇啸则用彩铅装饰植物标本,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仙草图”。 足行千里读地质,手掌乾坤观气象。巍峨的大围山是一间天然的地理课堂。中雅地理科考队穿行于溪头山巅,辨识花岗岩纹理,探访冰川遗迹,观察土壤分层,追溯浏阳河源头,鉴别矿石矿物,也思考着学术问题。 考察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了最生动的课程。学生亲眼目睹降水对地表径流的瞬间影响,抽象的水文知识在自然实景中变得鲜活可感。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科考队在大围山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气象观测。学生在山野中实地观测,捕捉气象变化,在室内深入分析、解读数据。 为观测不同海拔的气象要素,队员们精心选址,架设物联网气象站。这些“气象哨兵”对气温、气压、风速等进行48小时连续高精度记录,不放过任何细微波动。 “蓬松的积云预示晴好,弥漫的层云或带来阴雨。”登山途中云雾缭绕,湖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云芸现场讲解关于云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识云辨天的实用技能。 科考期间,地理队还参观了浏阳菊花石博物馆,体验了印章雕刻与手串制作等非遗文化活动。 探秘“超级充电宝”,解码宇宙运行规律。中雅物理科考队通过参观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在大围山观测天体、动手制作模型等方式,在机械的轰鸣与星空的静谧中沉浸式感受能量转换与宇宙运行的奥秘。 黑麋峰水电站是湖南省首座抽水蓄能电站,日发电量可满足90万户家庭用电。走进机房,学生被顶天立地的“大国重器”所震撼。冲水放闸时,千吨水的重力势能瞬间转化为动能,演绎了一场极致的“科学浪漫”。 凌晨四点,大围山尚在沉睡,学生已经在天文望远镜旁开始了星空观测。当看到土星被锋利的光环切割,阴影投于环上形成优雅弧线时,有队员惊叹:“就像小时候画的简笔画行星,原来宇宙真的长这样!” 月球同样令人神往。第谷环形山辐射状的亮纹如泼洒的牛奶,延伸至半个球面,有队员指着“虹湾”喊道:“快看,那可能是‘玉兔一号’的着陆点!” 有的学生还从理论推演走向实践,制作太阳系模型,协作完成水火箭发射与抽水蓄能模型搭建。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让学生、教师与学科都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理念,对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校长徐宏勇总结道。 (作者单位均系湖南省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