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曲阜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
成冠瑛 许 曼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在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技术工具和研究范式,还能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路径。那么,人工智能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教与学等具体环节?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团队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智能转型,走出了一条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创建技术与文化融合模式,重塑课程教学样态。课程团队推动“数智金课”“数智环境”“数智师资”建设,形成“金课示范引领—智能技术支撑—数智资源适配”三维驱动模式,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推动AI深度介入教学,开发智能教学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自动提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文化知识—思政映射”数据库,运用AI辅助生成200余份差异化教案。依托VR技术开展沉浸式训练,建设基于创新实验室(i-Lab)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10个文化场景实验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历史事件重演等方式,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文物修复等实操环节完成率提升至98%。打造智慧诊断系统,运用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学生参与度,基于学情分析精准推送教学资源,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智能体。以课程群的主干课“孔子与《论语》”为例,当人工智能与孔子智慧相遇,孔子思想的精髓不仅“看得见”,而且能被青年学生真正体验和践行,使普通的在线课程成为以使命为导向、由AI赋能的教学智能体。

    AI赋能教学全过程,破解同质化教学困境。课程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创新,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师生共同探”的新模式。教学团队与技术顾问密切合作,将DeepSeek、Kimi、GPT-4等嵌入“AI孔子”导师,使之能与学生进行道德推理、辩论、历史阐释,教学思路焕然一新。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一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构建科学性与时代性兼备的数智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双翼”三大课程板块,建立课程间人工智能知识关联图谱,增强内容间联系。二是促进数智化教材开发,建成多部涵盖文字、音频、视频、VR等内容的三维立体教材,形成了“纸数融合”的新型教材体系。三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前沿算法构建“能力诊断—靶向推荐—成长追踪”系统,为每个学生生成动态学习画像,提供12种个性化学习方案组合。四是创新进阶式思维训练,设计“记忆—辨析—创新”三级教学模块,通过AI辩论系统、文化创意仿真平台等,使高阶思维训练时长占比从18%提升至53%。五是开创“智慧+践行”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中华美德践行活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使学生从机械“学”升格为实践“做”,以外化于行展现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实现智能教学和育人范式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凸显。课程团队在技术顾问的指导下,用漏斗分析定位流失点,找出解决学习困境的关键点,并引入“情感签到”“反思提示”(例如“孔子会怎么说”)等交互,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与表达。独创“剧本共创区”,让学生与AI共同编写道德困境、历史片段等情景对话,经教师审核后沉淀为新模块。还设计了“先写后比”练习,学生先写自己解读的内容,再对照AI输出进行修订、质疑、强化,从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推理、AI判读能力。这些创新性教学设计,让AI从“答案机器”转为文化共创者和对话伙伴,把学生从被动阅读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以培养既能与智能系统协作又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代学习者。这是数智教学范式的重要转变,教学过程从内容输送转变为一种动态、参与式知识系统,学生与AI在共享的认知空间中共同进化。

    经过数年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数智课程群建设成效显著。课程累计教授学生10.3万余名,选课学生覆盖全国360所高校,教学互动量达181万次。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金课”,“孔子与《论语》”“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经学通论”等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孔子与《论语》”一流课程建设案例获评全国高校“慕课十年典型案例”,10门课程上线智慧树、超星泛雅、i-Lab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跨域虚拟教研室,形成5个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虚拟教研室”,整合AI学情信息,组织多学科、多地区教师共同研教,落实教学目标和规划。开设“云”联课堂,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实时“云”渲染建成“云”联课堂,与30余所院校共建课堂,开展跨域交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建设机制。搭建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跨区域教学联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应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