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数字创意学院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乡村振兴答卷
谭淑芳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乡村发展对本土化、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直面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乡村需求脱节的困境,自2019年起依托教育部教指委课题,联合多方力量,探索形成“扎根乡土·多维赋能”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广财贸方案”。

    重构体系:三维融合回答时代之问。学院突破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城市化倾向,构建了“乡土筑基—产教融通—创新反哺”三维育人体系。

    乡土筑基聚焦文化传承,系统梳理岭南地域文化,提炼瑶绣、客家蓝染等13类非遗元素并融入教学全过程,筑牢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回答“为谁设计”的价值命题。产教融通聚焦产业需求,推动专业与乡村产业对接,将真实项目与技术标准引入课堂,打通学用壁垒,明确“设计什么”的内容导向。创新反哺聚焦能力提升,通过创新实践服务乡村发展,并将成果反馈教学,形成人才成长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解决“如何设计”的能力需求。

    创新路径:三径贯通培养实战能力。围绕三维体系,项目团队开创了3条特色实施路径,确保育人目标落地见效。

    路径一:课程重构,“文化融入+产业适配”。团队系统梳理广东省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与非遗技艺,深入解析乡村文旅、农特产品等产业需求,开发“非遗活化”“农品美学”等特色课程模块。通过直接承接24项“百千万工程”真实项目(如茂名马踏镇农品包装升级、连南茶业品牌设计等),构建“真题实做”模式,使课堂成为“设计工坊”,实现教学内容与乡村需求无缝对接。

    路径二:价值塑造,“乡土情境+项目实践”。针对价值引领不足的问题,团队构建了沉浸式、体验式的价值塑造路径。在校内建设文化体验空间,在校外依托乡村设立“四点半课堂”美育实践基地,并推动“乡村工匠进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师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深入乡村开展服务。在解决“农产品品牌赋能”“乡村微景观改造”等实际问题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乡土情怀。

    路径三:能力提升,“技艺传承+数字创新”。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团队打造了“灵感激发—技艺传承—创新表达—实战验证”的闭环路径。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乡村采风,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从源头激发创意灵感。另一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赋能基地。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社科普及基地,通过“大师带徒”传承技艺,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工匠精神。在与网易共建的数字创新工坊中利用新数字技术赋能创意表达,突破设计边界。学习成果最终通过竞赛和乡村项目进行检验与转化,切实提升学生面向乡村的创新设计能力。

    凸显成效:见证创新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一是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数字创意学院累计培养227名“懂乡村、精技艺”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连续3年实现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近100项,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国赛银奖、“挑战杯”省赛特等奖等重要奖项。师生获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数字作品版权登记200多项。多件作品入选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等展览并获奖,成功孵化“蓝染技艺活化与再生”、“廿四节令非遗创新”、“马踏优品”电商平台等多个创业项目。师生团队入选2023年广东省多彩乡村系列实践省级重点团队。

    二是服务乡村落地见效。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茂名马踏镇等11个乡村落地24个服务项目,涵盖仁岭源杨梅酒品牌设计、始兴县泡菜品牌IP形象打造、连南香椿酱包装设计等,带动经济效益超百万元。相关乡村帮扶案例入选“中国职教助振兴”典型案例;“四点半课堂”乡村美育空间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局重点关注,并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刊发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编印的《乡村治理动态》,为全国高职院校首例。

    三是育人成效辐射广泛。相关成果模式被教育部“智力援疆”计划采纳并推广到新疆;团队教师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将经验辐射到粤东西北地区;孵化省级课题14项,出版教材10部,建成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等3个高水平平台。相关实践获主流媒体报道35次。团队成员获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全省乡村振兴优秀巾帼队员、广东省乡村振兴帮扶突出贡献个人等多项荣誉。成果主要完成人多次赴广东省委党校等地交流经验。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在广东省高校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展望未来:深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范式。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的探索证明,职业教育唯有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时代需求,方能焕发蓬勃生机。

    “三维三径”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艺术设计教育与乡村脱节的难题,也为职业教育服务“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拓展数字赋能与跨学科协同,探索AI技术、虚拟现实等与乡土文化的创新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职教动能。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