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湖北省前瞻性提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和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荆门市立足自身优势,发布了以4个支柱产业、2个优势产业、1个特色产业和1个现代服务业集群为核心的“4211”产业规划。两大体系协同推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化产教融合,成为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和“创新基地”。 我们基于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本地就业意愿研究——以JM市为例”(项目编号:23Z604)、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专项任务项目《循环化工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2Z143)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群,构建动态响应机制。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维度,面对“51020”和“4211”体系,职业院校要建立及时感知、迅速对接产业变革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由原来的“有什么,教什么”向“缺什么,建什么”转变。 一是自主开展产业调研,绘制“专业—产业”图谱。职业院校应成立专门的“产业研究院”,组成人员既包含校内师资也吸纳合作企业人才。产业研究院要经常性地调研了解湖北“光芯屏端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荆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技术路径,摸清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及人才缺口。在此基础上,自主绘制“专业—产业”图谱,为职业院校专业调整、课程建设提供重要信息依据。例如,针对“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荆门市职业院校应及早作出研判,设置“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通航运维管理”等专业,以响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二是建立专业设置的“快速通道”与“预警退出”机制。职业院校应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破除专业设置审批的官僚化和滞后性。对于与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新专业申报,开通“绿色通道”,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同时建立专业办学质量“红黄牌”预警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起薪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对连续预警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名额、隔年招生乃至停招并转的措施,将宝贵的教育资源投向最具活力和需求的领域。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利益共享的办学实体。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简单输送实习生的浅层阶段,职业院校应主动设计合作模式,提升自身在合作中的价值贡献度,推动校企关系从“资源依赖”升级为“价值共创”。 一是主导共建“共生型”产业学院与技术创新平台。职业院校应与“51020”及“4211”体系中的龙头企业,如亿纬锂能、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长飞光纤等共同规划建设实体化运行的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应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混编教学团队,考核学生学业。其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共同体。例如,相关院校可与亿纬锂能等企业共建“新能源储能技术产业学院”,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生产案例直接融入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打造“教学工场”,推动教学模式革命性变革。职业院校应积极建设“教学工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引入企业真实生产实践项目,全面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及生产加工全过程,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互融互通。例如,软件专业以软件设计与开发为核心开展项目实践,把软件产业最新技术及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实训,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极大缩短企业再培训周期,形成职业院校吸引优质企业合作的硬核竞争力。 重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通校企人才环流。“双师型”教师是产教融合落地的关键,职业院校必须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壁垒,构建一个开放、灵活、激励充分的教师发展体系,吸引并留住既懂教学又通技术的顶尖人才。 一是实施“技术大师”引进与“教师驻企”双轮驱动计划。职业院校应大幅度提升企业人才引进的弹性与吸引力,设立“产业特聘教授”等柔性岗位,以协议工资、项目薪酬等市场化方式,从合作企业引进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负责将最新的产业技术、工艺和标准引入校园。同时,建立强制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职业院校应主动与核心合作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教师“下沉”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二是建立以产业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改革“唯论文、唯职称”的传统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技术与服务”多维评价模型。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获得的专利、完成的技术革新、制定的行业标准、解决的实际生产难题以及基于产业实践开发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体系,并赋予高权重。通过制度设计,旗帜鲜明地引导教师走向产业前沿,将论文写在车间里,把成果转化在生产线上,让“工程师之师”成为校内教师崇高的职业追求和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