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语文教育如何突破“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窠臼,实现育人方式转型,成为众多学校探索的核心议题。位于浙南群山之间的浙江省丽水中学,秉承百年文脉,以“读写说一体化”教学改革回应时代叩问,在全民阅读大潮中蹚出了一条深度融合语言实践与生命成长的创新路径。 丽水中学肇始于1902年由处州知府赵亮熙创办的崇正学堂,承“崇正尚智”之训,育“锦心绣口”之才。在百廿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将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植教育实践,抗战时期坚持弦歌不辍,改革开放以来更以语文教改闻名遐迩。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阅读碎片化、表达空心化等现象,学校自1998年起启动系统性教学改革,真正让语文回归“生活的本质”与“生命的表达”。 理念溯源:从文化自觉到教育觉醒。丽水中学的语文改革不是无源之水,其精神根基深植于处州大地千年文脉和崇正学堂的育人传统中。校友麻植、季步高等人以笔为枪、以文报国的革命事迹,成为一代代丽中人的精神基因。 20世纪末,面对语文教学读写割裂、思维浅表化的现实困境,学校毅然选择以“说”为突破口,重新审视语言与人、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不是简单的教学策略调整,而是一场真正的教育哲学回归——让语文课堂成为思维生长、情感流淌、文化传承的鲜活场域。 体系重构:三阶段探索重构语文教育生态。历经28年的探索,丽水中学逐步构建起“读写说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语言能力的深度融合与循环赋能。 实践探索期:以“说”破冰。改革之初,学校以课外活动为试验田,通过辩论、诵读、即兴演说等活动激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逻辑思维。2002年,有学生在浙江省电视辩论赛中夺冠,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表现引发轰动。这一荣誉背后,是“说”的训练对逻辑思维与文化自信的唤醒:学生从背诵《处州府志》《丽水中学赋》等到即兴评述社会热点,语言表达逐渐从技巧模仿升华为思想表达。 深化完善期:读写说共生。学校提出“以说带读写、以读促写说、以写引读说”的循环模式,开发“悦读·尚写·畅述”三级课程体系,打造“真情境、真任务、真表达”的“三真课堂”。例如《处州美食地图》项目中,学生用方言记录菜谱、撰写散文;在“生态工业提案”调研中融合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实现学用结合。 成熟推广期:全域辐射。随着学校改革进入成熟推广阶段,“读写说一体化”教学主张正式成型,形成“四维共生”教学样式,即课堂共生、活动融通、项目驱动、跨界整合。此外,学校创建了“三百”教学品牌——在“百生写百师”中,学生以文字记录教师育人故事,形成校本读物《师者风范》,获“丽水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在“百生讲百书”中构建“阅读—写作—演讲”闭环,推出《瓯江生态文学读本》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百生访百杰”中,通过采访杰出校友形成《处州星火》《跟名嘴学说话》等课程,构建跨越时空的校友文化网络。 课程创新:思维进阶与文化赋能的双线融合。学校以叶圣陶的“语文即生活”理念为根基,提炼出“读写说一体化”新思想:语文是“活的生命体”,读如根系吸水,写如枝干生长,说如花朵绽放,三者共生共荣。这一思想与学校前身莲城书院“知行合一”的传统高度契合。 此外,学校构建“悦读·尚写·畅述”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从输入、加工到输出的思维深化。其中,“悦读”课程强调分级阅读与跨学科融合,推出时政类阅读材料《观星》、文学类阅读材料《问津》、实用类阅读材料《仰山》等特色读本;“尚写”课程依托文学社、记者团开展新闻采编与创作实践,与市融媒体合作“我是社评家”栏目,使学生作品走入公共视野;“畅述”课程以《括苍论辩》教材为依托,通过模拟政协、方言辩论等形式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 育人成效:从个体成长到社会辐射的双重收获。学校的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90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作文、新闻类赛事中脱颖而出,30余位青年作家崭露头角,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生命日记》更是将生命教育与语言表达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教师团队主编《读写说一体化教学指南》,承担23项省市级课题,培养出正高级教师和国家级领军教师各1名。 影响更深远的是,改革优化了区域文化氛围与教育生态:“三百”活动由校园辐射到家庭与社会,带动丽水市区人均阅读量由4.8本提升至8.2本,2024年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2.3%,位居浙江省山区市首位。依托“智汇援疆”、跨省结对等项目,“读写说一体化”模式已推广到3省16校,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教育改革“丽水样本”。 唯有根深,方能叶茂。28年来,丽水中学的语文教学如静水深流,从百年校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于时代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真正实现了从“教语文”到“育人生”的蜕变。当学生以方言吟诵乡土、用数据解读自然、借思想回应现实,语文便超越了学科界限,成为照亮个体生命、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