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如何在时代激流中守正创新?创办于1923年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承载着张謇、孙儆等先贤“教育救国”的初心,直面新时代“县中困境”,系统构建起“慧学课程、养正德育、赋能治理”三大体系,实现从“以学愈愚”到“慧学养正”的育人理念跃迁,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
————————————————
在长江北岸,运盐河畔,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静立于一片书香墨韵之中。晨曦微露,校园里传来琅琅书声;夕阳西下,运动场上跃动着青春的身影。校园入口处,张謇、孙儆先生的雕像并肩而立,一旁的校训石上,张謇题写的“以学愈愚”四个大字,静默中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世纪的办学初心与教育理想。
从1923年先贤以“福己福人”的宏愿和“以学愈愚”的清醒创校兴业,到今天“慧学养正”育人体系引来各方瞩目,这所承载着百年文脉的学校完成了一场从传统校训到现代育人体系的跃迁,在时代激流中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坚实而温情的“现代应答”。
从“愈愚”启蒙到“慧学”升华——创新性赓续文脉
20世纪初,神州陆沉,国势阽危。“教育救国”成为众多仁人志士认定的根本路径。1923年,清末举人、地方贤达孙儆倾资兴学南通县立初级中学(通州区实验中学前身),挚友、清末状元张謇亲题“以学愈愚”校匾相赠。孙儆深觉此四字意味深远,遂定为校训,为学校夯下了“启迪民智、消除蒙昧”的文化基石。
“以学愈愚”的创校初心,首先指向的是通过知识学习,摆脱思想的封闭与落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民。这所诞生于民族忧患之际的学校,最初的办学重点在于传授新学、开启民智,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无不承载着那个时代对“新知”的渴望与对“旧愚”的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国家共命运,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从早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巩固,到改革开放后追求升学率的提升,学校始终在探索中前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教育矛盾日益凸显:单一的知识灌输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活力;“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难以涵养学生的完整人格。这些不仅是通州区实验中学面临的挑战,更是全国众多同类学校,尤其是承载着高期望的“县中”普遍遭遇的困境。
通州区实验中学的领导层清醒地认识到:曾经的辉煌不能保证未来的领先,老校的底蕴若不能创造性转化,反而可能成为创新的桎梏。学校必须打破路径依赖,探寻一条既能传承文脉,又能面向未来的育人新路。
2022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党总支书记、校长吕斌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系统性的文化寻根与理念重塑。大家认识到“以学愈愚”的精神内核并未过时,但在新时代需要新的表达与实践形态——知识的学习(愈愚)依然是基础,但教育的更高层次在于启迪智慧(慧学)和涵养人格(养正)。
于是,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慧学养正”理念应运而生。“愚愈则慧”,从“愈愚”到“启慧”,体现了教育重心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迁移。而“养正”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涵养正道”,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以学愈愚”的单向度知识追求到“慧学养正”的智慧启迪与人格涵养并重,通州区实验中学完成了育人理念的现代升华,为其后续的系统性改革提供了核心指引,也为破解“县中”难题提供了理念上的“破题”智慧。
从“养正”行动到“赋能”智慧——体系化协同育人
基于“慧学养正”的核心理念,通州区实验中学构建起“慧学”课程、“养正”德育、“赋能”治理三大体系,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慧学体系:让学习真正发生。面对课堂效率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的积弊,通州区实验中学推动“慧学课堂”改革,实现从“教师主控”的“讲堂”到“学生主动”的“学堂”蜕变。课堂教学紧扣“预学—导学—练学”三环节,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语文教师徐吉红的课堂上,学生学习《苏州园林》不再是枯燥的文本分析,而是化身园林设计师,为校园景观改造提出方案,融合美学、建筑学进行跨学科学习。数学教研组在集体教研中强调,要通过“问题驱动+活动主轴”的策略,“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这种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四感”:成功感、好奇感、创意感和参与感,破解了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得益于学校完善的集体备课、组内展示和科学评课机制,让我在较短时间内便适应了教师角色。”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申健龄深有感触地说。学校每周的“慧学课堂”同题异构展示和严格的“1+1”评课制度,确保了改革能深入常态。
针对国家课程与校本特色脱节、学生发展需求单一的问题,吕斌牵头课程建设小组,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南通市教科院教改专家以及学校科研骨干一起研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拓展+特色”三级“慧长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强基固本、拓展课程满足个性、特色课程创新突破。
其中,学校依托非遗传承人曹晓峰名师工作室系统开发蓝印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敬畏传承。科幻课程则通过读写、创客、馆校合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编程、无人机社团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屡获一等奖。此外,依托全国篮球、足球特色校优势的健体课程,以及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红色德育”课程,共同构筑了立交桥式的课程生态圈,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养正体系:润物无声的德育创新。如何将“养正”的宏大理念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温暖?答案往往就藏在校园的角落里。吕斌曾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一个令他动容的瞬间:我常在校园巡视时看见他,弓着背,极其专注地拖着地板……一丝不苟地将地面擦拭得一尘不染。后来得知,他性格内向,学习虽拼尽全力,成绩却总不尽如人意,心底藏着深深的自卑。期中表彰会上,我特意念出他的名字,为他的“劳动之星”颁发证书。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奇妙的是,那次公开的、聚焦于他“闪光点”的肯定如同点亮了一盏灯。此后,远远见到我,他总会扬起头,响亮地喊一声:“校长好!”
从这样的故事背后,办学者读懂了“每个孩子灵魂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被肯定”。学校“星光评价”体系正是要发现并点亮这样的光芒。通州区实验中学设立“慧美少年、勤奋之星、劳动之星、创造之星”等“十星”评价,并与“积分制+荣誉榜”动态结合,让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善举都能被“看见”和认可,从而“让校园群星璀璨”的办学理念得到制度化落实,让教育回归对“人”的全面关照。
此外,学校还注重在真实行动中淬炼健全人格,构建了以“多元体验”为路径的实践育人范式。“劳动技能大赛”“志愿服务进社区”“传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构成了丰富的实践场域。其中“红色德育”十大活动课程体系将党建引领、思想铸魂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涵养品德,实现了“知行合一”。
赋能体系:激发内驱的治理创新。当前,学校管理中常见行政化、层级僵化、响应迟缓等问题,通州区实验中学探索“以师生为本体,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为两翼”的治理理念,系统构建“项目制+蹲点制”双轨运行机制,推动学校治理从传统管控走向现代赋能。
在遭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时,学校将难题设立为专项课题,面向全校公开招募,组建由副校长牵头,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学生代表及家长委员共同参与的“作业优化项目组”。项目组深入年级组听取一线声音,通过电子问卷、师生家长座谈会精准把脉问题症结后,建立了“班级作业每日公示”与“年级作业每周统筹”两项机制,同时建设“优质作业资源库”,推广“题量少、效能高”的创新型作业,引导教师从“拼时间”走向“比效益”。
项目实施一学期后成效显著。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下降约20%,因作业引发的师生、亲子矛盾明显缓解。该项目还倒逼教师优化教学与作业设计,实现了“减负”与“提质”的协同并进。
在“项目制”探索之外,学校同步深化“蹲点制”实践,通过每周二的“行政下沉日”制度,全体行政人员深入课堂与教研组,倾听真实声音,发现问题并推动改进。在此期间,学校推动“会议精简改革”,有效为教师减负;构建“心理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德育副校长”四级响应机制,实现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引入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平台,推动数据驱动决策,不断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这一系列从“管控”到“赋能”、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治理变革,有效破解了大规模学校管理中效率不高、关怀不足等难题,相关实践成果还获评江苏省“构建新时代初中学校治理体系”优秀案例,成为区域教育治理的样本。
从师生新貌到“实验智慧”——特色型县中“进化”
在“慧学养正”育人体系的滋养下,通州区实验中学的校园里绽放出多元而饱满的成长样态。学生持续保持着南通市前列的学业成绩,更在科技、体育、学术等多个领域绽放光彩。在2025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高响、曹张凌、陆杨等9名学生斩获全国一、二等奖;此前,学校篮球队曾勇夺南通市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蓝印工坊的学生作品在《初中生世界》刊载,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个人才华的双向成就;优秀毕业生丁又也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期间,因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优异的学术表现,作为获得国家奖学金杰出代表之一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刊登……统计显示,近年来学校累计有159名学生在省、市、区级科技、艺术等竞赛中获奖。
正是在学校“十星”评价体系的引导下,无论学业拔尖的“勤奋之星”,还是热心公益的“劳动之星”,或是善于合作的“团队之星”,每个学生都能在获得尊严与幸福的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慧美少年”。
在“慧仁教师”的“三维成长”培养体系下,青年教师吕金童在“青蓝工程”实施中,学科导师刘勇帮助她精研课堂教学,班主任导师朱婕则指导她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得益于“教学+育人”的双线培养,吕金童不仅荣获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还将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优课评比,实现了从“站稳讲台”到“闪耀舞台”的跨越。
正是直面教师职业倦怠、专业发展通道单一等问题,通州区实验中学建立“青蓝工程—项目工作坊—名师领航站”三维通道,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提供精准支持,实现个人与团队协同发展。学校还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教学沙龙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同伴互助氛围。在以赛促教、以展促研的良性循环中,陈春燕、曹乐旻、张玉婷、张育溶等9名教师先后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省优课评比等高水平竞赛中斩获一等奖,成为“慧仁教师”精神的践行者。
通州区实验中学的探索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无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的获得,还是办学成果被“学习强国”、江苏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抑或是改革模式吸引德国教育考察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名校长培训班等数十家国内外团体到校交流,都在证明百年老校完全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文化创新与体系重构,破解时代教育难题——这是通州区实验中学在深刻理解教育本质与时代精神基础上的创造性应答,它清晰地展现了一所老校的“进化”轨迹——通过“慧学体系、养正体系、赋能体系”的三轮驱动,将厚重的文化基因转化为蓬勃的育人力量,真正让教育回归生命关照的本源,彰显出独特的“实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