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跑,也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灵魂的深刻对话。自1986年9月站上讲台,从浙江宁波效实中学的化学课堂到执掌多所知名学校的管理岗位,再到如今肩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发展的使命,近40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让我越来越坚信:一位优秀的教师,其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学识的精进、风格的形成,以及在共同体中的协同共生。这四者共同构筑了我心中的教师观。 爱是教师基本的修养:人格的濡染与灵魂的唤醒。教师的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它深切地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爱两个维度。 爱事业,源于崇高的使命感与深沉的成就感。这份爱,支撑着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批改、谈心等琐碎工作中保持热情。它要求我们怀有理想主义情怀,将教育视为关乎民族未来与个体幸福的伟大事业。当看见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豁然开朗、不断进步,教师所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份源于使命的热爱,让我们甘于奉献、乐于坚守。 爱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关怀与期待。这种爱博大而无条件,要求我们真正“看见”每一个学生,尊重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爱学生,意味着了解他们,尊重其个性、兴趣与成长节奏,接纳差异。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把关怀与规则统一起来,做到严而有度、爱而有方。这种爱,要求我们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成绩、背景或性格而区别对待;这种爱,应升华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力量,如春风化雨,无声浸润学生心灵;这种爱,是教师最根本的修养,它让教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生命的感召与精神的传承。 学识是教师立身的资本:以终身学习抵抗“折旧”。教师首先是学者,我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思维方法与求知精神。一个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教师,才能让课堂迸发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然而,学识并非一劳永逸。它如同机器,也会“折旧”。教材在变,学科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演变,教师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抵抗这种“折旧”。这需要我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它不仅关乎知识积累,更是一个全方位、动态更新的过程。 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教师要深入钻研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把新成果融入教学;同时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打破壁垒,以更宏大的视野理解世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图谱。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从“满堂灌”到引导学生“让学习在对话中发生”,从传统板书到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策略与工具,以提升课堂效率,更契合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理念更需要不断更新:教师要紧跟时代,深入理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关注点应从“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从“分数”转向“素养”,从“知识传授”转向“立德树人”。只有不断反思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教学行为始终符合教育规律与时代要求。 因此,抵抗学识“折旧”是一项系统工作,涵盖知识、方法与理念的持续创新。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始终站在前沿,以深厚学养、先进方式和前瞻视野,为学生搭建通往未来的阶梯。 风格是教师进阶的必需:从经验型走向个性化。当教师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成熟的“经验型”教师之后,便面临关键瓶颈——如何突破经验束缚,实现从“合格”到“卓越”的跨越?答案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经验型教师到形成个人风格,是一个持续反思、提炼与创造的升华过程。它始于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自觉审视与系统总结,成于将教育理念与个人特质有机融合的主动建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从成功经验中凝练个人特色,结合自身性格、学术背景与审美倾向进行定向探索与持续优化。这一过程既需要开放借鉴,更需要坚守本心、大胆创新,将外在经验转化为个人表达。最终,教师得以从依赖现成规则的“经验执行者”,蜕变成灵活创造、自成一路的教学艺术家。 教学风格正是这一过程的自然成果,是教师教育理念、学识、气质与情趣在教学中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长期实践中逐渐清晰的独特风貌。有风格的课堂,往往充满魅力与辨识度,同时皆须根植于真实、致力于高效,追求与学生的深度共鸣。 形成教学风格,意味着教师超越单纯的课程执行,成为教育艺术的创造者。它要求教师将个人智慧与情感深度融入教学全程。这种个性化的教学,能为学生带来多元的学习体验和思维启迪,真正实现既“促进全面发展”又“推动个性成长”的教育目标。 共同体是教师生态的完型:在合作中协同进化。一所学校既需要优秀的个体,又需要卓越的团队——我所理解的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教育理想、面向共同目标而紧密协作的团队。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共享智慧、共担责任、共解难题,它超越普通同事关系,建立起责任与情谊的双重联结。 实践共同体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激发集体智慧与情感归属。当实践共同体充分发挥作用,整个教育生态便趋于“完型”,从个体的优秀走向整体的卓越,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 总之,爱、学识、风格与共同体,这四个维度彼此依存,共同构建出我心中完整而立体的教师观。爱是根基,赋予教育温度与灵魂;学识是支柱,支撑教育的深度与高度;风格是个性,彰显教育的艺术与魅力;共同体是生态,保障教育的活力与延续。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爱中成长,在学中精进,在风格中绽放,在共融中共生。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基础教育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