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里说螳螂会捕食蜜蜂,可咱们观察站的蜜蜂和螳螂居然能和平共处,是不是书上写错啦?”科学课刚结束,六年级学生张萌举着笔记本冲到讲台前,本子左边贴着蜜蜂停在花朵上的照片,右边抄着课文里的段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语文课代表林晓菲晃了晃手中的观察日记:“我觉得可以写篇童话,让它们当好朋友!”这样热闹的讨论,是山东省昌邑市育秀学校全科阅读中最常见的画面。
这所现代化校园的历史根系,可追溯至百余年前的民国初年,校名与教育初心的传承,恰似潍河流水,跨越世纪而不息。如今的校园正经历着从“阅读焦虑”到“全科育人”的蝶变。
“这堵墙必须拆”
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与山东省“书香校园”建设工程的春风,吹开了育秀学校的改革之门。“那时语文老师抱着名著选读清单发愁,数学组却在教研会上直摆手:‘阅读?那是课外的事!’”教师王美莲翻动着当年的改革日志,语气里仍带着当时的急切,“图书馆里的《昆虫记》积着灰,科学课的实验报告里找不到一句科普读物的引用——学科间的‘阅读墙’必须拆!”拆墙的第一步,就是让每个学科都意识到: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属品”,而是所有学科的“助推器”。
语文教师李亚宁带领学生将“经典名著片段”“作家小故事”“语文常识”等内容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数学组试着在习题课前加了5分钟“阅读时间”,让学生读《数学家的眼光》,初一学生王浩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数字里也藏着诗。”
三年级的风筝项目成了跨学科盛宴。“风筝骨架的对称轴要用几何知识计算!”数学教师在非遗工坊里给学生比画着,旁边的美术教师正指导大家用《潍坊风筝故事》里的配色方案糊纸。当学生举着自己扎的“沙燕”在操场放飞时,一个学生笑着问道:“谁还记得书中记载的明清风筝用途?”这样的发问,让玩乐多了一份思考。
就这样,从阅读空间的重构到课程体系的搭建,从跨学科项目的设计到数字平台的赋能,一场席卷全学科的阅读革命悄然铺开。
随处可遇的阅读场域
“老师,《海底两万里》的漂流卡我填好啦!”三年级学生张程悦踮着脚,把书塞进走廊的彩虹漂流柜,柜门上还贴着李浩然画的鹦鹉螺号草图。这是育秀学校百余处开放式阅读空间的一角——悦读大厅的阶梯上总有人捧着书席地而坐,乐阅书吧的沙发里藏着课间“偷读”的身影,连食堂取餐口的等待区都摆着《中国食物史》。
为了打造“人人为书,书为人人”的生态圈,学校在开放式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又创新开设了“家庭藏书共享平台”,学生把家里的经典书籍标注姓名和推荐语送到学校,由图书馆统一编码上架,让书房里的书“漂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同时,学校与昌邑市图书馆合作,周末师生凭校园卡就能免费借阅市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把阅读的边界从校园延伸到了城市。
“以前找资料只能靠课本,现在从家里带的《中国国家地理》到市图书馆借的《趣味物理实验》,都能用到科学课上。”五年级学生李梓轩说,他最近做的“水的表面张力”实验,灵感就来自借来的科普书。
“《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真的存在吗?”导读课上,教师李环环抛出的问题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八年级学生争相从地理课本里翻找吐鲁番盆地的资料,语文课代表林淼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这像极了唐僧师徒的‘阅读长征’,每次翻山都在成长。”这样的对话,每周都在整本书阅读课上演。
从平面阅读到立体育人
课程引领润无声。学校聚焦基础、理解、思辨三大关键能力,打通课内、课外阅读通道,以“经典阅读”为纲,承接“沉潜往复”的读书传统,确立“必读、选读”分级目录,构建“育乐启蒙‘约读’—育行夯基‘悦读’—育志贯通‘跃读’—育秀深度‘阅读’”四学段课程体系。
四学段课程体系像棵大树:一年级“约读”课上,孩子抱着绘本听老师讲《猜猜我有多爱你》;四年级“悦读”课上,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昆虫记》里的食物链;初二“跃读”课辩论会上,“祥子的悲剧是否能避免”的争论可持续整节课;而初三“阅读”课的《史记》研读小组,已经能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
项目阅读促提升。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动员所有学科负责人,首先推荐各学科的阅读篇目,向全校师生推广;然后通过学科阅读联合教研寻找不同学科阅读的共性和特性,建构基于阅读通识和学科个性的全学科阅读指导体系,推动阅读的全学科覆盖和全链条衔接。
“春分日影测量时,谁发现了课本没提的现象?”科学教师元秋芳的问题让“节气里的科学与诗”项目组沸腾了。学生陈一诺举着自制圭表说:“老师,《周髀算经》里说‘立竿见影’,但今天的影子在12:03才最短,这与地理课讲的时区有关吗?”这场讨论最终催生出他们的《节气误差探秘》研究报告,封面上还印着语文课创作的《春分三候》小诗。
实践浸润获真知。学校将阅读与实践深度结合,让文字在现实中“落地生根”。每年4月是“阅读实践月”,各学科组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语文组开展“寻找春天”活动,有机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春天的美好。生物组建立“阅读观察站”,在校园生态角搭建“昆虫旅馆”,持续观察瓢虫、蜜蜂的生活习性,撰写观察日记。地理组开展“跟着地图阅读”活动,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地貌类型制作“地理阅读展板”,并在校园举办“世界地貌博览会”。
“盐田的结晶池为什么是梯形?”在昌邑盐田考察的学生围着向导追问,手里的《昌邑海盐史》被海风掀得哗哗响。“这得用数学的相似三角形原理解释。”随行的吕雪老师笑着说。学生刘一诺突然指着远处的风车:“书上说以前靠天晒盐,现在有了光伏发电,这算不算‘古今智慧合体’?”后来,这句话成了《盐田的前世今生》调查报告的点睛之笔。
数字赋能促成长。学校开发“育秀阅读云平台”,整合电子书资源、阅读记录、互动社区等功能。学生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作者访谈视频、相关知识点讲解;教师上传阅读教学设计,自动生成“AI备课助手”推荐的拓展资源。平台的“阅读大数据看板”实时显示各年级阅读量、热门书籍、学科关联度等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基于学生阅读数据生成的“智能读报助手”,为科创爱好者推送《当代小学生》往期“小发明家”合集,并自动匹配省内科技赛事信息;为文学爱好者推荐《山东文学》青年作家专栏,附上投稿邮箱和写作技巧。
多彩活动展才能。学校聚焦德、智、体、美、劳,将学生日常阅读与班级、年级、校级阅读活动有机整合,持续推进全员阅读。在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工中开展图书漂流、每月图书推荐、读书沙龙等活动。常态开展“家庭阅读分享会”“家长学校”“家校书单”“亲子阅读释疑”“亲子剧本展演”等活动。为丰富学生书香生活,学校定期举办摘抄展览、人文知识大赛、征文比赛等,每年评选书香少年,树立读书典型。
从教室里关于《昆虫记》的热烈讨论,到盐田边的古今对话,育秀学校的全科阅读超越了书本的边界。当民国校歌里“育秀钟灵,英才辈出”的旋律与学生的琅琅书声交织,那些在阅读中萌发的好奇心、在实践中生长的探究力、在协作中滋长的同理心,正让“为国育才”的使命在书香里慢慢绽放。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昌邑市育秀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