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读创班级
祥子、司机与“我”
仰宗尧

    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积极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致力于建构高效的阅读经验,消除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隔膜。

    七年级下学期,《骆驼祥子》是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上完导读课后,我与学生制订了细致的阅读计划,并依托班级“五人小组”开展了片段赏析、人物画像、情境展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在分享活动中,有几个学生将祥子的形象与现代司机进行关联阅读,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我们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了“专题”研读,发现祥子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生存韧性、不敢正视现实的自我幻想、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沉沦,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完全消散。

    那段时间,学生在查阅《骆驼祥子》相关资料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先生想在老北京的人力车夫中寻找一组合适的人物,继续创作一部反映新旧社会时代变化的作品,最后却因种种原因遗憾作罢。在我看来,与其将经典阅读变成一系列生硬的术语,不如鼓励学生走出书斋,让整本书阅读从课堂走向社会。于是,我萌生了带学生采访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想法,希望通过初中生与文学经典的“青春问答”,将经典作品阅读延伸到世情体验中。

    为了保证这次“阅读之旅”有序进行,我将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制订活动计划,使阅读指导具体化。活动开始前,我在班级内部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参与兴趣及活动建议,几乎所有学生都对这项新颖而富有挑战的阅读活动充满期待。同时,部分学生也表达了顾虑:不敢面对陌生人,不知道如何提问等。

    基于这些信息,我与学生做了一些具体的准备:延长活动周期,便于学生从容采访或多次采访;发挥家校合力,号召家长支持、鼓励或陪同孩子参与;具体指导学生。反复渲染调动,诸如“弥补作者遗憾”“尝试极具创新性的阅读方式”等。完成中期阅读推进课,为学生的采访提供思路准备和素材积累。

    确定采访提纲后,我们整理了15条有价值的采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当前学生与以往相比更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例如“在毫无新意的工作中,你如何忍受重复产生的枯燥”等类似问题颇受关注,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提供了思路。

    编校采访文集,将阅读成果可视化。做好整本书阅读,前提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如何带领生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亲近文字,“兴趣”和“方法”是两大法宝。真正的阅读只能产生于积极的阅读期待之中,而具体有效的阅读指导不仅能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还可以有效萃取经典的精华,真正提高阅读品位。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写的是100多年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故事。单从时间、地域、描写对象等内容来看,似乎距离学生很远。但其中对人性的刻画、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百态的描写,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强烈共鸣。

    作为七年级学生,面对这本书所描写的宏大世相和深刻洞见,以有限的学识和阅历,如何将采访素材与阅读感悟相结合?采访结束后,我们将重点转移到采访文章的撰写上。

    首先,确定写作方向。我们一共采访了40余位司机,他们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之处。为避免罗列带来的冗杂与重复,我们确定了以“探讨祥子、司机与我三者之间的关联”为大方向,旨在呈现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察和个性思考。

    其次,信息关联比对。带领学生以采访资料为基础,寻找具体的角度比较祥子与司机的异同之处,例如“车辆来源”“婚姻状况”“人生追求”等,尽力避免脱离作品泛泛而谈。

    最后,多次打磨修改。学生完成初稿后,我逐一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例如增加细节描写以增强代入感,引用原作句段提升作品内涵等。同时,与学生一同解析优秀的采访作品。

    完成主要任务后,我在班内展开作品名字、封面设计等方面的征集活动,为具有绘画、书法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活动参与感。

    隆重发布成果,让阅读影响持续化。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将阅读感悟内化于心,这是无形收获。同时,以有形的方式呈现阅读成果同样重要。历时数月,三易其稿,编校数次,学生完成了40余篇采访记录。他们以青春的视角、真切的感受、鲜活的文字,清晰地刻画了出租车司机的立体群像,让我们看到了40余位普通成年人的生活现状与人生悲喜。

    最终,我们整理完成了6万余字的采访文集。经过学生投票、集体商讨,我们给这本文集取名为《车鉴——祥子、司机与我》,意在以“车”为镜,通过比较两个时代以“车”为生的群体,尝试完成老北京与当今西安的时空对话,旧社会与崭新时代的变迁梳理。

    学生作品最大的魅力,不只是“真实”的力量,更是大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普通劳动者负重前行的真诚敬意以及对自身勤勉上进的激励。如果时间充裕,我还会建议学生采访一些女性司机,看以性别论的固有分工被打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还可以走进长途货运司机、大巴车司机等,在更为丰富的资料中多角度理解经典作品。

    总而言之,阅读整本书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从消遣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过程,更是让经典作品为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过程。如何让经典作品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形成持久的影响力,是我们语文教育需要始终追寻的美好目标。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咸新区铁一中金湾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