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教学反思
从星火到星河
——一次观星活动引发的跨学科尝试
张爱荣

    秋夜的凉风裹着细碎的星光,轻轻拂过操场。一群孩子踮着脚尖围在天文望远镜旁,像一群急于破壳的雏鸟,叽叽喳喳地催促着:“刘老师!轮到我了吗?我能看到土星的光环吗?”

    这场始于观星的活动,本是一次寻常的课外实践。但谁也没想到,当孩子们透过镜头窥见月球环形山的沟壑时,那些此起彼伏的“为什么”像星火般燎原——“陨石坑是外星人炸出来的吗”“月亮会不会偷偷跟着地球转”?天文爱好者刘志良老师被问得哭笑不得,却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脑袋里装着整个宇宙的谜题。活动结束时,路诗瑶的家长拉着我说:“我家孩子现在睡前都要念叨土星的光环,这可比手机游戏迷人多了。” 

    更意外的是,这份狂热并未随夜色褪去。课间,总有一群“小天文迷”堵在办公室门口,举着歪歪扭扭的星图追问:“老师,我们能画一颗自己的星球吗?”“能不能用数学公式算算土星离我们多远?”他们眼里跳动的光,让我恍然意识到:一堂观星课竟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学生对科学、艺术甚至哲学的好奇。  

    于是,我和语文老师商量让孩子用诗歌描述星空;美术课上,土星的光环成了水彩画的灵感;音乐老师甚至带学生用电子合成器模拟“宇宙的声音”……就这样,“星耀童心”跨学科活动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星雨,将课本上的知识揉碎,重新拼成了孩子们掌心跃动的银河。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秋夜——当我们把望远镜对准天空时,也无意间为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随着观月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科学火种逐渐燎原,“星耀童心,跨学科探宇宙”主题活动正式进入系统性实施阶段。全校师生以天文科学为核心,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展开了一场深度与趣味并重的探索之旅。

    科学学科分层推进实践任务:低年级在校园观察昼夜交替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用绘画或文字记录发现,制作《生物与宇宙》手册;中年级每晚固定时间观察月相,结合动画学习月球公转原理,制作动态月相日历;高年级使用轻质黏土与泡沫球构建太阳系比例模型,通过操场粉笔画轨道模拟行星公转,用手电筒实验观察昼夜变化,撰写《太阳系观察报告》。 

    语文学科以“宇宙诗意”为主线:低年级搜集月亮童谣,开展诵读比赛,用“月亮像小船”等短句创作“童言话星月”展板;中年级阅读《宇宙的奥秘》等科普书籍,撰写图文观星日记,分享读书心得;高年级结合古诗词大赛创作融合科学知识的散文,如《土星光环与我的草稿纸》,优秀作品在校刊与“星际诗墙”展示。

    美术与音乐学科注重艺术表达:低年级用蜡笔自由涂鸦外星生物与糖果流星,举办“梦幻星空涂鸦展”;中年级参考中国探月工程图片,创作探月主题科幻连环画;高年级设计包含太阳能板、宇航基地的“未来太空城市”绘画,举办班级“星际画廊”投票。音乐课上,全校学唱《小星星》,高年级改编歌词加入天文元素,用课桌敲击模拟行星公转节奏,并在会演中评选“最具创意宇宙之声”。

    数学学科强调数据与逻辑:低年级在校园寻找圆形气球、三角形屋顶等“星际图形”,绘制发现记录;中年级用比例尺计算虚拟星球距离,测量校园物体间距模拟星际里程;高年级分组解决实际问题,推选“小讲师”用黑板演示解题步骤,其他学生举牌评判逻辑合理性。 

    “星耀童心,跨学科探宇宙”活动的成功印证了跨学科教学的独特价值:低年级在观察与绘画中锻炼了专注力,中年级通过阅读与写作构建了逻辑框架,高年级则在模型制作与数据分析中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可贵的是,许多学生从“观星者”转变为“追问者”,开始自主探索学科间的隐形纽带。教师团队也在协作中突破学科壁垒。科学教师学会了用诗歌比喻解释引力波,语文教师开始关注科技史中的叙事逻辑,而美术与音乐教师的跨界尝试,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协作者”,在筹备展览时,一位家长感慨:“原来教育不是往瓶子里灌水,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泉眼。”  

    这场跨学科实践,最终让所有参与者意识到:当学生能用数学计算土星光环的直径,同时为它写一首诗时,那场始于秋夜的观星活动真正让他们的思维抵达更辽阔的宇宙。

    如今,天文望远镜仍矗立在操场一角。课间总有孩子跑去张望,尽管白天的镜头里只有云朵流动,但我知道,他们看见的从来不只是天体——当语文课的星光落入数学公式,当美术课的星云飘进音乐旋律,这场始于观星的冒险,早已让孩子学会用整个宇宙的维度思考。而教师不过是帮他们扶稳镜筒的人,真正转动星辰的永远是那些永不满足“为什么”的稚嫩双手。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