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2001年版课标以来,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座位变了,四人组或者六人组的“围坐式”多了;二是“小组讨论”多了。但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呈现形式,热闹一阵后渐归冷静,为什么? 第一,分工不是合作。不少小组进行了分工,让讨论活动更有序,也让成员人人有事干。比如1号同学主持,2号同学记录,3号同学提问,4号同学总结。这只是“分工”,不是“合作”。例如,食品生产的流水线,一号生产间工人负责清洗,二号生产间工人负责研磨,三号生产间工人负责团面,四号生产间工人负责调味,五号生产间工人负责面包成型……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本质上就是分工,大家各自完成一部分工作,本质上不是合作。“小组讨论”没有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原因正在于此。“分工不分家”才是合作。 第二,合作需要“我们”思维。什么是合作?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几个人干成了一个人怎么也干不成的事。讨论小组一般由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组成。如果讨论后的结论等于优等生说的,那么这就不是合作。只有出现了优等生也想不出来的答案,才算是合作。有人说,考试是独立的、无法讨论的,习惯讨论的学生会产生依赖群体、依赖优等生的心理。果真如此,那就是假合作。所有的“假货”都是有害的。合作需要每个成员从“我”思维转向“我们”思维。大家一起干,为出色完成小组任务出各自的力。没有团结一心,没有共同目标,那就不会有合作。合作需要团队建设。 第三,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四五个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在一起不可能有合作,大家都等着别人下锅煮饭,自己则等着吃饭。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前提是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独立思考。只有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才会有碰撞,才会有互补,才会激活彼此。不少小组讨论,老师一声令下,一片热闹,你说我说大家说,似乎说得越热闹、越起劲,讨论越有效、合作越成功。热闹不等于有效讨论,更不等于有效合作。小组讨论前,每个人要安静地思考、独立地思考,要拿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倾听重于发言。小组讨论当然要发言。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你说我说,而是倾听。因为一个人发言,倾听则有三四人、五六人,倾听人数大于发言的。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是小组有效讨论的重要基石。只有认真倾听了,学生才能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内在的碰撞。这样的碰撞既有利于倾听者自己的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后面交流启迪他人。发言还要注意音量。教室里有七八个、十来个小组,发言者要确保组内成员清晰听到自己的发言,同时又不干扰旁边的小组。小组讨论需要通识性的明确要求和有效组织。 第五,小组讨论需要人人动笔。一是用关键词记录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光在脑子里想,会疏忽,也会遗漏,尤其后面还要结合他人发言再思考。二是记录伙伴的观点,听一遍记不全,多人发言后更会“前听后忘”。怎么记?记关键词,要记在跟自己的关键词相对应的地方。三是记录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比如,听别人发言中产生的新想法,或者是自己发言中瞬间产生的新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灵感式的,不记录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小组讨论的本质不是热闹;非要说热闹,那是内在的思维的热闹。 第六,讨论不在于答案正确。为什么要讨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思考。这些角度、维度有最佳的也有不佳的,有正确的也可能有错误的。然而,这些都是讨论本身的价值。讨论错误的价值正是为了论证正确。课堂上的讨论价值不在于得出正确答案,而在于促进思考。谷歌“亚里士多德计划”研究发现,说真话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平等就很难实现人人说真话。儿童之间并非成人想的那样天真、纯洁,家庭境遇、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甚至身高长相等都会导致小组成员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阻碍组内的有效交流,还会伤害儿童的成长。 第七,讨论需要课堂管理。一个班十来个组,有效讨论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不是教师管纪律,而是知道小组讨论一定会出现的几种问题,根据这几种问题提前预设、渗透解决方案,使这些问题很少发生甚至不发生。遗憾的是,当下我们几乎只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少有任课教师都担起来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原则、手段、方式等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是小组讨论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学生热热闹闹的讨论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这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课堂版。这大概也是小组讨论“冷”下来的原因。冷下来不是坏事,冷思考、冷观察可以让人更理智、更智慧。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管建刚作文教学研究室主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