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对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东北电力大学始终秉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正朝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乡村实际需求,推动学生理论知识、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电力人才。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实践教学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以项目为引领,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紧跟乡村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借助创新创业教育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质量,鼓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仅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能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基于地域乡村振兴产业需求,构建“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建设与乡村需求的高度衔接。强化专业教育之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育人特色,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凝练学科专业特色,积极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时代要求,健全专业核心课程,将农村绿色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等前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确保专业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打造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智慧。加固创新创业教育之本,构建涵盖通识类课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跨学科类课程等内容的多维课程体系,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同向而行。通过加大通识类课程的设置比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内容,传授创业队伍组建、创业资源获取与整合、商业策划、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结合创业模拟、沙盘演练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演练中正确运用理论知识;拓展延伸特色课程,增设乡村振兴政策、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板块,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准确把握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征,让学生抓住创新创业契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开辟实践育人阵地。深耕双创实践,让学生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眼睛感受乡村振兴成就,用实际行动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学校需要不断延伸育人阵地,携手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竞赛为引领,以赛促学,围绕乡村振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竞赛指导,同时注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的持续孵化和实践应用,使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得到全方位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乡村特色项目为引领,以公益服务、乡村调研、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带领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乡村经济、文化、产业、生态等方面的学习与了解,激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具有乡村发展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如乡村电网改造、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电能储备与替代等。深化校企地合作,学校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展开协同合作,整合各方主体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与帮扶。围绕乡村电网规划等技术攻关难题,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投身乡村电力事业建设,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且具有创新精神、高尚师德的高水平、多层次的教师队伍,确保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优化师资队伍,调整教师结构,吸纳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校友、乡村干部等加入教师团队,打造跨界融合型教师梯队,形成集专业知识教育、乡村知识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实训等于一体的育人体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为构建自上而下、由内至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此外,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通过专题培训、集体教研与备课、名师讲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下乡实践活动,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等方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积累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实践中促使教师形成对乡村振兴的全面认知,使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