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科创人才需求日益紧迫的时代背景下,浙大教科附属启文中学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创教育之路。学校通过携手算力小镇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将科创教育从“纸上谈兵”转化为“实践探索”,让学生在真实的科技场景中提升能力、涵养素养,已成为区域内科创教育的标杆学校。 构建协同机制,打造科创教育共同体。为破解科创教育资源分散、实践场景不足的难题,启文中学精心构建“政策—资源—实践”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以“算力教育共同体”为核心,打通科创教育“最后一公里”。 学校与算力小镇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个科创项目配备1名学校教师和1名企业工程师。企业工程师将真实项目带入课堂,带领学生经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调试优化”的完整工程流程,让学生真切感受“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成就感。 同时,学校联合校内“6+2”名师工作室重构课程体系,打造“三阶进阶”学习路径。第一阶段“看见算力”,组织学生走进云计算中心,亲手拆解硬件设备、学习编程基础,将抽象的“算力”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第二阶段“应用算力”,依托小镇真实场景设计项目,鼓励学生以“小工程师”身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阶段“思辨算力”,通过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探讨“AI与人类决策”“数据隐私保护”等议题,让科创教育始终兼具技术深度与人文温度。 创新育人模式,激活科创教育核心价值。科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锤炼与价值观的塑造。学校聚焦“人才育苗、科普传播、创新孵化”三大价值维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教育体系。 在人才育苗方面,学校打造阶梯式科技人才培养链条。初中阶段推行“双导师制”职业启蒙教育,与企业共建教学机制,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技术验证支持,形成“教育实践—产业需求”闭环联动。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进入企业创新实验室参与项目研发,并为优秀毕业生提供优先录用机会,构建“培养—实践—就业”良性循环。 在科普传播方面,学校积极拓展科普教育的社会辐射半径。组建中小学科普志愿者团队,打造“移动科普矩阵”,定期走进社区与商圈开展“科技小课堂”;将学生科创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例如“智慧园区能耗优化”项目形成的《校园节能技术白皮书》,被临平区住建局采纳为社区节能宣传手册,推动10个居民小区完成节能改造方案设计,使学生的科创成果真正惠及社会。 在创新孵化方面,学校构建“学科渗透+跨学科项目”双轨融合体系。在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中融入科技元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系统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联合企业开发基于真实需求的项目,形成“三阶课程链”,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开发“科技+人文”融合课程,建立科技伦理审查机制,对涉及数据隐私、技术安全的项目自动预警,确保科技创新始终行进在正确轨道上。 完善保障体系,支撑科创教育持续发展。优质的科创教育离不开健全的保障机制。启文中学从“师资、评价、生态”三个维度实现创新突破,为科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实施“科创课程共创计划”,组建由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与学科骨干教师共同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学校定期开展“学科融合工作坊”,邀请高校专家解读科技前沿动态,企业工程师分享实战经验,帮助教师理解“科技+学科”的融合逻辑,使其真正成为连接科创资源与学生成长的关键桥梁。 在评价改革方面,推动学生评价从“唯分数”向“重素养”转变。一方面,开发“科创素养雷达图”,从知识应用、实践创新与社会贡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实行“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双轨机制,由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对比其在课程学习前后科技应用能力的变化,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看得见、可衡量”。 在生态构建方面,积极融入区域科创教育网络。建立跨校科创设施共享联盟,依托区科技馆与高校实验室资源,构建“15分钟科创实践圈”;通过“需求—能力”智能匹配平台,实时对接企业需求与学校资源,推动校企共建科创实验室、共研创新课题,确保科创教育始终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总结发展经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从构建“算力教育共同体”到落地“三阶课程”,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到拓展科普价值辐射,浙大教科附属启文中学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还逐步形成了“校社协同、以评促建、融合创新”的科创教育新生态,为区域科创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启文中学将继续秉持“培育科创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多元合作,持续完善科创课程体系,优化教育评价机制,让科创教育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努力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更多复合型科创人才,为区域科技进步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