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学中,提问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学生思考缺少内在关联。问题链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逐步深入核心。教师依据问题链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的关键节点,每个问题都为后续思考奠定基础,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自然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互动质量因此得到明显提升。问题链为师生对话确立了清晰的逻辑路径,讨论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主动探索文本内涵,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建构,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改善。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链设计有以下几个实施路径。 聚焦文本体裁设计问题链。文本体裁决定了阅读思维的基本走向。小说类文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与主题表达的内在关联。教师的问题链设计应当遵循小说阅读的认知规律,从直观的故事情节入手,逐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最终触及作品的内核。教师依据体裁特征确立问题序列的基本框架,将抽象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阶梯。初始问题往往指向文本的显性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中层问题聚焦关键细节,促使学生发现文本的内在矛盾;深层问题引导学生超越文字表面,体悟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光辉。 例如在教学《穷人》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链:桑娜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西蒙去世、两个孩子无人照看的基本事实。接着追问:桑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抱回孩子的关键情节。问题继续深入:桑娜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学生需要分析“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脸色苍白”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抵达核心:桑娜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学生在解答中自然触及贫穷与善良的矛盾,理解桑娜明知生活艰难仍选择收养孤儿的精神品质。这组问题从情节表层走向人物内心,再上升至品质探寻,完整呈现小说阅读的思维进程。教师在问题牵引下组织讨论,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化,课堂因此获得实质性进展,文本的人文价值也在思辨中得以彰显。 聚焦文本标题设计问题链。标题凝聚着作者的表达意图,与文本内容之间往往存在微妙的张力。教师围绕标题设计问题链,需要引导学生在标题与文本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初始问题指向标题的字面含义,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方向。后续问题促使学生审视文本内容与标题的契合度,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深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安排背后的表达意图,体悟作者的谋篇布局。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从标题切入设计问题序列。第一问:课文标题是什么?学生明确“毁灭”二字。接着追问:文章用多少笔墨写毁灭过程?学生发现全文五段中仅最后一段描述毁灭,前四段都在写圆明园的辉煌。问题继续推进:作者为何这样安排篇幅?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详写辉煌恰是为了衬托毁灭的惨痛。教师再问:这种写法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学生体会到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反差激发了愤恨与惋惜,“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对比中获得具象表达。整个问题链从标题的字面意义出发,经由内容的矛盾发现抵达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 聚焦文本结构设计问题链。文本结构是作者组织材料、建构意义的基本方式。散文的时间线索、说明文的逻辑层次、小说的叙事框架,这些结构形式决定了文本信息的呈现秩序。教师围绕结构设计问题链,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的组织方式,进而发现局部安排的匠心。初级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显性脉络,建立清晰的框架认知。中层问题促使学生关注详略安排、段落关系等结构细节,发现作者对材料的取舍与组合。深层问题则指向结构选择背后的表达意图,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统一,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完成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何这样写”的认知跨越。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序列。第一问: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春节?学生从文本中提取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等时间节点,建立起完整的时间框架。接着追问:哪些时段详写,哪些略写?学生发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部分着墨较多,腊八、小年等内容相对简略。问题继续深入:作者为何详写这三天?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除夕的团圆、初一的拜年、元宵的灯火都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场景,详写能够充分展现节日的文化内涵。最后一问:文章开头与结尾有何关联?学生注意到开头点明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结尾说明正月十九才结束,首尾呼应强化了春节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的特点。这组问题从时间线索的梳理,到详略安排的发现,再到表达意图的探寻,完整呈现结构分析的思维路径。学生在解答中理解了老舍先生选材的用心与谋篇的智慧。 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根植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任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清晰的思维阶梯,使学生在逐层探究中完成知识建构。课堂提问从随意性走向系统性,学生思维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阅读教学因此获得改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对文本价值的挖掘、对学生思维特点的理解、对问题序列的精准设计上,这些要素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链作为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路径,使语文课堂成为思维发展的场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