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二节课,我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六(7)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怎么回事?孩子们竟然给我送上了掌声?难道是天气好,孩子们心情也跟着好?我看着他们,盼着能得到一个答案。班长忍着笑,站起来说:“老师没事,您上课吧!”我虽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但是心里美滋滋的。这份热烈的掌声,换来了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以无比愉悦的心情与孩子们共同度过的时光。 第二天我一进教室,又是一阵掌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疑惑在我心里蔓延起来,但是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强行把疑惑压了下来,开始了当天的数学之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确定起跑线,需要测量和计算跑道的周长,进而发现规律:相邻跑道之间的距离相差“2×跑道宽度×圆周率”。这节课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合作意识,孩子们配合得很好,经历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动手验证与交流分享的数学活动,在反复测量数据的前提下发现了规律。我看着认真追求真理的他们内心深受感动,以至于下课回到办公室时才想起那疑惑的掌声。 第三天又到了数学课,我笑着准备迎接那个热烈的掌声,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开玩笑地问:“今天怎么不送掌声给老师?”还是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没事,您上课吧!”总是这么敷衍的答案,等下课的时候再找数学委员问问吧!下课后,我在办公室笑着和数学委员聊起了掌声的事情。她思考了一会儿认真地说:“老师,您还记得前两天布置了什么作业吗?”我想了想:“因为课堂上完成了练习,所以前几天应该没有布置作业吧!”于是她又问了一遍。我脱口而出:“一张试卷啊!”突然我想明白了,笑着对数学委员说:“你们是不是希望老师少布置点作业为你们减减负,所以用掌声的形式告知我呢?”她点点头。 六年级是孩子的第一个转折点,我总是想着他们能考个好成绩,读一个好中学。希望越高,付出越多。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老师都努力着,各种学习任务通过一点点的累积,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作业负担。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提高课堂效率来减少作业的布置,只要课堂上能完成的绝不放在课后。如果课后一定要布置作业,也要做到少而精。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值得开心的是我收获了很多孩子的掌声。那掌声带着一种卸下重担的轻松,一种被理解的感动。孩子们脸上渐渐少了些疲惫、多了些笑容,连上课举手的人都多了——他们不再担心课后赶不完作业,能更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孩子的掌声是对我的认可。原来,掌声既能帮助别人,也能成全自己。 这场关于“掌声”的小插曲,与其说是孩子们的“小心思”,不如说是孩子们的“小诉求”,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启示——教育的本质,不是成年人用“为你好”的框架去规划,而是倾听孩子真实的成长需求。当我用“提高课堂效率”替代“增加作业量”,用“少而精”的作业让孩子找回学习的愉悦感,那些再次响起的掌声早已超越“诉求回应”的意义,成为师生之间“双向理解”的见证。 孩子用掌声说出了成长路上最真实的渴望——并非无尽的习题相伴,而是张弛有度的学习时光。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或许我还会遇到许多“掌声谜题”,但只要坚守这份倾听的耐心,就能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一次掌声都成为师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生动印记。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四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