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教师发展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 “三位一体”实践进路
赵 敏 渠 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赋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引擎。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应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

    价值内化:以教育家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以教育家精神筑牢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之基旨在解决教师“为何而教”的根本动力问题。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真信才有真情,才能以“灵魂唤醒灵魂”,为学生点燃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强化“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做政治坚定的信仰者。“心有大我”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信仰,在课堂上实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并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输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是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强化“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强师铸魂工程”,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教育家“胸怀家国”的情怀内化于心。笔者所在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定期组织高水平的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深入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教育政策。同时,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到企业场馆现场感知时代脉搏。思政课教师经过“沉浸式”备课切身感受到理论的深度、厚度和温度,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讲得有底气、有感情,真正成为政治坚定的信仰者和学生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涵养“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做人格高尚的示范者。“师者,范也。”思政课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不仅来自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源于思政课教师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的准则和温度。“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是思政课教师师德养成的核心内容。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观看优秀影视作品、举办师德演讲等活动,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正向引导和规范,鼓励教师建立“师德反思日记”,推动思政课教师主动进行反思和内化。同时,在校园、走廊、办公室打造“可见的思政文化场景”,引导教师自觉坚守人格底线,成长为“人格高尚的示范者”。

    能力提升:以教育家精神锻造专业之能

    以教育家精神锻造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之能是赋能体系的关键环节,旨在解决教师“如何教好”的专业技能问题。

    锤炼“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做理论深厚的传授者。思政课教师只有以“启智”打通理论认知通道、用“润心”激活情感认同,才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一方面教师要夯实理论功底,做到“懂理论、会转化”,既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又要善于“用身边的故事讲好天边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启智润心”方式。面对小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演绎故事,针对高中生教师可以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升华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产生对国家、社会、他人的正向情感。

    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做方法灵活的启迪者。好的思政课应是“目中有人”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看得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能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面对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是“精准识材”。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兴趣点和障碍点,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完善群体“画像”,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靶向供给”。教师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段把握内容的深浅,从而精准触达学生的思想需求,实现价值观的进阶塑造。三是“灵活多元”。教师可以让乐于表达的学生参与“议题辩论”,让有创意的学生设计“主题海报”,让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体会协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

    实践创新:以教育家精神激发行动之效

    价值内化和能力提升最终要落到实践层面。以教育家精神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行动之效,旨在解决教师“如何践行”的行动效力问题。

    弘扬“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做扎根实践的探索者。一是在“勤学”中厚积薄发。思政课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既要持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也要善于向优秀同行学习;既要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史哲等领域知识,又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将党的创新理论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确保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永葆鲜活、充满生机。二是在“笃行”中深入扎根。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本分和职责,同时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政课教师必须是自己所授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砥砺“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做“大思政课”的建设者。“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需要教师发扬“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开门办思政”。一是在“求是”中锚定方向。教学创新的根基是“求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学情、校情、社情和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确保教学创新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科学性。二是在“创新”中整合资源。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和时政热点转化为教学案例,让理论“活”起来。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场域和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场馆、走进基地,探索项目式学习、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性教学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等思政课型,使宏大的教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找到现实落脚点,让思政课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

    (作者赵敏系齐鲁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渠月系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