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中,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一流农业人才,成为当前高校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以气象学科为特色、农学为基础、信息技术为引擎,探索形成“科—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新路径。 聚焦复合型人才,构建“气象为农”交叉课程新体系。农业的未来在于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面对传统农科课程相对独立、跨界融合不足的现实,学院紧扣“气象服务农业”主线,打破学科壁垒、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学院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大一设置“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课程,大二设置“气象大数据分析”“气候资源与规划”课程,大三设置“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业务方法”“气象灾害学”课程,大四设置“微气象学实习”课程,实现“农—理—工”知识体系的有机融通。 同时,学院开设全英文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自主研发“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碳中和”“智慧农业气象”等一批前沿交叉课程,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扎实融入教学。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交叉、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打造“多形态教材+高端平台”教学资源新形态。如今,教材不再是静态的纸质书,成为了融合虚拟与现实的知识载体。学院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创新,推动教材从“纸质独大”向“虚实融合”转型。学院出版《气候资源学》《农业气象学原理》《全球变化生态学》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规划与重点教材,同时创新融入虚拟仿真、AR图谱、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构建“理论+案例+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包。 这些前沿的教学资源得以在高水平平台激活,从而转化为学生的真实科研体验。学生可以依托“国家级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复杂的气象过程;也可以在江都野外实验基地,将教材中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高端平台+多形态资源”的组合,推动学生在“虚实结合”中深化理解,锤炼真才实学。 此外,学院还依托“国家级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打造“科—产—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高地。学院与耶鲁大学共建大气环境中心,与航天新气象、中联智慧农业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建17个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真正实现通过“做中学、创中练”全面锤炼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素养。 创新“科—产—教”三元融合育人新机制。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学院坚持“根植气象,智农强农”的育人理念,构建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学院实施“大师引领计划”,引入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和毕业设计指导;借助“博士科普团”“学农思政劳动实践平台”,推动师生将课堂延伸到田埂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院在这一机制下培育的学生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近五年来,学生主持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30余项,包括“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小气候精准调控系统”“面向碳中和的农田温室气体监测模型”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课题。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24项大奖。 形成辐射广泛、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新范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新农科建设方面的探索超越了个体经验,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范式并产生深远影响。该人才培养模式已被中国农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借鉴、应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农业气象学》慕课累计学习超10000余人次;系列教材在全国多所高校及企业广泛应用,从“校内教材”升级为“行业共识”。 在国际舞台上,这一范式的辐射力展现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自信与担当。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学院已成功承办32期国际农业气象培训班,系统性地将“科—产—教”融合的“信大方案”推向世界,为包括亚太、拉美和东欧在内的11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余名高级气象人才。 此外,学校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协议,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其总部及区域协会实习。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被《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专题报道,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同时入选全国新农科建设成果展,标志着“信大实践”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探索新农科建设路径方面的示范价值得到了极大认可。 如今,随着一批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优秀学子奔赴广袤田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育人实践正结出累累硕果。通过持续深化“科—产—教”融合,学校不仅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信大经验”。展望未来,这一模式将持续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
|